-
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生活慢性病,都跟內臟脂肪囤積有密切關係。但不是只會影響這些疾病而已。日本肥胖學會的《肥胖症診療指南二○一六》提到,大腸癌、部分食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乳… 詳全文 >
-
你是每天都得喝上一杯的「含糖手搖飲控」嗎?還有愛吃的麵包、花生醬、沙拉醬、玉米糖醬等,都含有添加糖,小心攝取過多添加糖,不只會讓我們肥胖,更會讓我們生病!除了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風險,也可能令人… 詳全文 >
-
中醫認為肥胖,主要是由於「陽氣虛衰,痰濕偏盛」所導致,脂肪屬於「痰濕」的一種。因此藉由專業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來辨證論治,利用中藥或針灸調養,確實能達到改善肥胖的體質而進一步健康減重,臺南市立… 詳全文 >
-
愛喝甜飲、愛吃甜點餅乾的人要注意了,過度攝取的糖分如同致命的病毒,不但是造成肥胖的元凶,還會有極高機率得到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甚至還可能引發癌細胞,提高致命率。 詳全文 >
-
根據國健署2016年的調查顯示,台灣糖尿病罹病總人數已突破227萬大關,相當於平均每11人中就有1人罹病;而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1983年以來,糖尿病就一直名列其中,近年排名第四或第五名,平… 詳全文 >
-
肥胖不只會影響身型,更可能是增加失智症發生風險的潛在元凶之一!專家提醒研究發現,肥胖與皮下脂肪本身就是造成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潛在風險因子。因此,想要預防失智症上身,學會從日常飲食中適量控制脂… 詳全文 >
-
兒童膽結石大多是沒有症狀,然而國外研究指出「肥胖」是兒童膽結石的主因。兒科陳敬倫醫師提醒,肥胖的孩子除了注意三高等代謝症候群、性早熟、睡眠呼吸中止、氣喘,應該也要篩檢一下肝功能、脂肪肝、膽結… 詳全文 >
-
過度肥胖的人容易導致糖尿病,而有一些患有糖尿病的人,想減肥卻感覺很痛苦。病情起起伏伏,也跟肥胖息息相關。日本1位知名糖尿病專科醫師,分享自己透過「減醣飲食」,並且推荐自製減醣便當,成功在1年… 詳全文 >
-
缺乏蔬果等膳食纖維,導致腸道蠕動太慢、緊張壓力等,會造成便祕之外,要對症下藥緩解便祕,竟然跟「發聲」觸發自律神經,藉以平衡你的身體也有關。到底多發出什麼聲音,有助排便順暢呢?來聽聽醫學博士劉… 詳全文 >
-
脂肪跟你想的很不一樣,不是只有肉眼看得到,脂肪還會藏在內臟、血管、腸道與氣管。並且有7種疾病都與肥胖有關,條條要人命!提醒,如果要減脂有3大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詳全文 >
-
如何知道自己缺乏維生素D?趙順榮藥師表示,事實上,缺乏維生素D有8大徵兆,常見包括:容易感冒、肥胖、容易抑鬱、經常骨頭疼痛等。聰明攝取維生素D也有訣竅,大家不妨快筆記! 詳全文 >
-
近幾十年來,人們意識到攝取過多糖分對健康的影響,使人工代糖使用量快速增加。然而,國外一項研究卻指出人工代糖可能牽涉糖尿病和肥胖。 詳全文 >
-
氣溫驟降,正是吃火鍋的好時節,健康吃更要聰明吃。國民健康署發表「健康吃火鍋6大原則」,建議民眾可用「我的餐盤」口訣,以「拳頭」及「掌心」來估計食物攝取量,有效控制飲食分量,以及慎選食材,讓自… 詳全文 >
-
肥胖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的文明病了!根據2013年至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的比率為45.4%,台灣的肥胖人口,無論是成年人或兒童,都躍居亞洲第一。在台灣,肥胖… 詳全文 >
-
前彎力,意指柔軟度。鍛鍊身體的根本,就是要先訓練柔軟度。鍛鍊前彎力,就像是進行肌力訓練前的事前準備,讓身體變柔軟,才能使肌肉做好更進一步進行肌力訓練等高強度的訓練,效果才會比較好。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