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是因禍得福!一般人中風後,行動力會下降,但是對因糖尿病足截肢且臥床4年的廖老先生而言,中風卻開啟了他認真做復健的契機,經過一系列訓練課程,目前已能靠著助行器走20公尺,讓家人開心不已。衛… 詳全文 >
-
愛吃香噴噴的馬鈴薯嗎?小心了,國外研究發現,吃太多馬鈴薯容易增加糖尿病風險,尤其是薯條更危險。不過,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常吃蘋果、藍莓等水果,有助降低糖尿病機率。國內營養師鄭欣宜表示,馬鈴薯屬… 詳全文 >
-
葡萄糖與胰島素指數有高度的關連性存在。然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及烘焙食品也會激起超出「糖含量」的胰島素反應。 詳全文 >
-
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有特殊的自覺症狀,症狀的表現,則由於疾病的不同而異。有些人在發病初期就有明顯的自覺症狀,有些在疾病進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才會出現自覺症狀。 詳全文 >
-
燕麥,好像就是健康飲食的代名詞,也是減肥的好幫手;但是,一切就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嗎?但其實如果用錯誤的方法食用燕麥,反而達不到我們所想要的效果哦! 詳全文 >
-
你是「大腹翁」、「小腹婆」嗎?小心,堆積在腹部的脂肪,恐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專攻糖尿病與神經內科的日籍醫師淺野次義表示,高血糖與內臟脂肪型肥胖具有密切的關係,不妨適度食用有助減少醣類吸收… 詳全文 >
-
想要預防惱人的糖尿病,吃秋葵就對了!專攻糖尿病與神經內科的日籍醫師淺野次義表示,處於糖尿病潛伏期的人,在高血糖還沒惡化前,可以藉由飲食控制降低血糖值,而黏滑的秋葵,其多醣體在腸胃道中能包住醣… 詳全文 >
-
在正常人中,除了飯後的血糖有波動外,空腹時的血糖是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空腹時的血糖是靠著肝臟將脂肪酸、氨基酸,以及儲存的肝糖等能量,轉換成葡萄糖,提供身體其他器官作為能量來源。 詳全文 >
-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指出,12月22日是農曆「冬至」,吃湯圓是傳統民間進補習俗,但吃的補不如吃的巧,因為湯圓熱量可不低,4顆包餡大湯圓或20顆包餡小湯圓的熱量就相當1碗飯的熱量,吃多容易發胖… 詳全文 >
-
糖尿病沒有終身痊癒的概念,只有控制好不好的觀念。 市面上許多健康類別的書的作者會說,他們靠著急速的節食減重來改善或是治癒某個疾病,譬如說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等。這些書在書店的健康類別暢… 詳全文 >
-
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有上述困擾呢?其實這種「類中年肥」的情形,不只發生在四十歲以後;現在許多年過三十歲的人,也漸漸感受到「初老肥胖」的危機。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讓自己成為易… 詳全文 >
-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提醒,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呼籲民眾注意「朝5晚8」,一天之中兩個時段最危險,清晨5到6時,以及晚上8到9時,尤其是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像是民眾有糖尿病、高血… 詳全文 >
-
抗癌已經不容易,如果同時又有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吃?臨床上就有1位被診斷罹患乳癌的蘇小姐,本身又有10年的糖尿病史,擔心為了補充營養「吃太好」,會導致血糖飆高。營養師鄭欣宜建議,以高蛋白質食物… 詳全文 >
-
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Q熱病為貝氏考克斯菌感染,是一種立克次體疾病。患者症狀可能出現發燒、畏寒、全身肌肉痠痛等,可能併發肝炎或肺炎表現,常常不具特異性而難以和其他疾病區分。提醒民眾如… 詳全文 >
-
除了控制飲食,糖尿病患還能怎麼做?國外研究發現,減少1公克的脂肪,就能改善糖尿病;但關鍵在於,這1公克的脂肪必須來自胰臟。研究員指出,甩掉多餘的胰臟脂肪,有助使胰臟功能恢復正常,可以改善糖尿…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