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吃「益生菌」保健腸道、改善便祕和預防過敏的風氣盛行,但除此之外,坊間流傳補充益生菌,對於預防或改善脂肪肝也有不錯的裨益,然而,益生菌真有這麼強大,影響力還能從腸道跨到肝臟?且看鄭欣宜… 詳全文 >
-
明明作息規律沒熬夜,卻老是覺得疲倦想睡,且身體常常水腫,看起來像胖了好幾公斤,怎麼會這樣呢?吳宏乾中醫師認為,很可能是「脾虛痰濕」造成的肥胖,並建議平時燉些「參耆冬瓜雞湯」來進行食補,可幫助… 詳全文 >
-
最新研究發現,具有較高膳食能量密度的食物(通常為加工食品),可能增加停經婦女肥胖相關癌症的疾病風險,即便這些婦女的體重處於正常範圍,依然可能受到影響。 詳全文 >
-
關節「卡卡」常疼痛,小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孫淑芬醫師指出,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應依照疾病程度,從藥物、復健、關節針劑注射或置換人工關節等著手。而對於輕、中度患者而言,長效型… 詳全文 >
-
天熱到爆,喝冰飲消暑是人生一大樂事,而在競爭激烈、講究創新口味的手搖杯市場中,珍珠奶茶始終是屹立不搖的銷售冠軍。然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提醒,珍珠奶茶的美味背後,不僅隱藏著眾所皆知的… 詳全文 >
-
發炎是肥胖之火!身體一旦發炎,除了可能造成肝炎、肺炎、神經炎、腎臟炎、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還可能是導致肥胖、疲勞的殺手!尤偉銘營養師提醒,適度補充抗發炎營養素,包括:… 詳全文 >
-
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不僅高於亞太地區9.3%,也比全球平均8.8%還要高,原因除了飲食西化和肥胖,可能也與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的基因有關,那麼,我們有辦法透過後天習慣的改善去扭轉先天… 詳全文 >
-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目前為止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無法被預防,然而若能自兒童時期開始,逐步避免9項生活習慣導致的風險,可能有機會延遲、甚至避免全世界約三分之一失智… 詳全文 >
-
水腫、肥胖、臉色差、容易累,且老是覺得排便排不乾淨、解尿解得不爽快?韓國醫師李京姬認為痰濕是百病之源,改善方法除了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每天飲用水的一半用「薏仁氣血茶」取代,也有助身體除舊生新… 詳全文 >
-
為什麼「少吃多動照樣變肥」?是因為意志力不夠嗎?還是說,「少吃多動」這個原則忽略了什麼更重要的元素?其實,肥胖不是天註定,也不是無法瘦回去,原來跟引發身體慢性發炎的元凶有關,有愈來愈多研究證… 詳全文 >
-
體型胖胖的人,個性總是比較樂觀?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發胖會大幅增加一生中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呼籲家長重視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教育,避免幼年肥胖可能對身心帶來的不利影響。 詳全文 >
-
現年35歲的呂先生,嘗試過很多減肥方法,前年體重仍有102公斤,BMI 35,且被檢查出有糖尿病,由於藥物控制效果始終不佳,所幸,在親友介紹下到中國附醫接受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黃致錕院長診治… 詳全文 >
-
你知道以上哪些才是「聰明的脂肪」嗎? 詳全文 >
-
原則1/早餐一定要吃,三餐要正常且有規律:若是用餐時間間隔太長,很容易不小心就吃太多。而且用餐次數越少,體脂肪就越容易囤積,要特別注意。 詳全文 >
-
你還在把冰箱當作垃圾桶嗎?日本專家提醒,冰箱裡的東西就等於你的身體,減重的關鍵其實即在於冰箱,只要做到3個步驟,能讓「肥胖冰箱」變身為「瘦身冰箱」!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