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合一選舉落幕過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民眾在選後情緒變得焦慮、低落、易怒,甚至變得悲觀,不容易相信他人,行為也跟著改變,容易失眠、藉酒消愁,和他人起衝突等。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 詳全文 >
                        
                        躁鬱症是由躁期及鬱期交錯發作為主要表現之慢性精神疾病,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和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團隊跨院合作,進行一項大型研究顯示,鋰鹽可以減低躁鬱症病患之死亡率。鋰鹽為老藥,在世界使用已… 詳全文 >
                        
                        有的人是因為染疫後出現「長新冠」,導致失眠。不少人晚上睡覺睡到一半,就頻頻起來跑厠所的「夜尿族」,也為此感到十分困擾。究竟如何才能改善失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提醒,遠離失眠… 詳全文 >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顯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楊哲彥醫師表示,中醫治失眠、睡眠障礙,先從「心」下手。安神、助眠常用的指… 詳全文 >
                        
                        隨著醫學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但抗癌過程中,身體的不適、治療的辛苦,以及治療結果的不可預測都讓病友感到不安、沮喪。對於不分晝夜走在抗癌路上的癌友家屬與醫療團隊來說,繪畫同時記錄也療癒他們身心… 詳全文 >
                        
                        許多人一到換季就有失眠困擾,必需藉由助眠神隊友幫忙。褪黑激素又被稱為「睡眠荷爾蒙」,掌管人體的生理時鐘與睡眠的韻律,也常被拿來討論。根據食安專家韋恩在《韋恩的食農生活》表示,褪黑激素有以下4… 詳全文 >
                        
                        目前的研究顯示,一旦進入「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比起正常老化的退化,就有三倍高的機會在二到五年內進展到失智症。亞東醫院精神科莊宜芳醫師表示,因此,這個階段有時雖被視為失智症前期,但另一方面也… 詳全文 >
                        
                        一般大眾對帕金森病仍停留於手抖、僵硬、動作緩慢的認知,卻不知帕金森病還會導致如「憂鬱、倦怠、疼痛、無欣慰感」等非動作症狀,甚至有「憂鬱傾向」的帕金森病患竟高達五成。被譽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清… 詳全文 >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表示,失智不只是記憶力的減退,同時也可能伴隨個性改變、憂鬱焦慮、行為障礙、重複現象、漫遊、幻覺、妄想、睡眠障礙等情形,在使用藥物治… 詳全文 >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幻聽、幻覺症狀,甚至有認知功能障礙,如注意力無法集中、很難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社交退縮等,很難與其他人相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周煌智院長表示,只要把握黃金治…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