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月中旬國內COVID-19疫情快速攀升以來,全國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集體恐慌,肩負著診斷疑似染疫者與治療確診病人重責大任的醫護人員,更是承擔了莫大的心理壓力。而這些壓力有可能造成醫護人員產… 詳全文 >
隨著微解封的到來,很多人希望早日回歸「正常」的日子,可以去購物、逛街、聚餐消費。但也有一些人,因為微解封後,原先採用封閉換得的安全感開始消失,開始出現焦慮、恐慌,擔心微解封恐釀成防疫破口。奇… 詳全文 >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嚴峻,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一延再延,每天從電視新聞社群媒體得知相關疫情訊息及確診者狀況,加上居家工作、遠距教學、視訊開會,面對幾近停擺的下一步計畫以及無法掌控的未來,是否讓你心… 詳全文 >
不同國家的觀察型研究,COVID-19影響較嚴重的國家,在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的孤獨感都明顯增加,相對也可能增加後續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家長壓力與脾氣也會促使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壓力大幅升高。 詳全文 >
暑假即將到來,青少年容易受到各種誘惑誤入歧途,可能不小心染上不良嗜好進而發生偏差行為,也可能在自我保護不足之下成為被害人。以下列出青少年暑假注意事項,希望民眾可以多關心自家孩子或身邊的青少年… 詳全文 >
我氣惱夜深人靜了,大家都放鬆地好好睡覺,怎麼只有我還思緒紛擾、心情受挫。這種失眠的經驗相信大家都有過,當我工作到太晚才回家時,常會人躺在床上,但思緒仍紛飛,此時我會透過深層呼吸的方法,讓自己… 詳全文 >
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稱諮商全聯會)發起眾「心宅配‧心生活」公益線上心理健康支持服務,根據預約資料顯示,接受服務的民眾中有七成表示身心壓力大,更有近六成的民眾困擾程度達需要接受心理… 詳全文 >
恐慌壓力會讓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亢奮,這機制本來是讓人能對抗外界的壓力和挑戰,但反應過度就會干擾生活、造成身體不適,包括頭暈、頭痛、呼吸急促、冒冷汗、腸胃不適、心悸、睡眠障礙以及容易煩躁不安、… 詳全文 >
任務與目標執行過程中,事實遠比想像困難。會有許多挫折沮喪,因此需要自省力,培養挫折容忍度。承認自己或許是問題源:改變他人之前,先改變自己。自學的能力,就是邏輯彙整力、判斷能力和學習與理解力。… 詳全文 >
染疫痊癒後,小心後遺症!台灣累積COVID-19的確認個案已經超過上萬例,陸陸續續有許多國人確診出院,或是離開防疫旅館返家休養。然而,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提醒大家,即使已…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