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歲的洪先生是氣喘病患,但卻沒有定期回診,甚至使用過期2年的類固醇藥物,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理事長黃璟隆醫師指出,氣喘是一種慢性病,台灣約有200萬人罹患此症,患者普遍存有錯誤用藥的6個迷思,… 詳全文 >
-
皮膚科門診中,乾癬是一常見病灶。據統計,目前台灣約有6萬名乾癬患者,其中1萬2千名屬於中重度乾癬,需要積極治療。醫師指出,乾癬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病友在面對疾病需要長期抗戰,就怕一曝… 詳全文 >
-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200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因為病患特定染色體的錯誤易位,使白血球不正常增生而造成。過去這樣的疾病,以骨髓移植為治療的首選,然而自10年前標靶藥物上市後, 詳全文 >
-
過去健康飲食都打著「天天五蔬果」的口號,一般人的認知也是每天吃足5分蔬菜水果,就能達到標準建議目標,不過,近來一項長達12年的研究指出,每天攝取至少7份以上的蔬果,死亡機率減少42%;此外罐… 詳全文 >
-
辛苦懷胎10月的母親,其實曾經都是擁有窈窕身材的青春少女,然而,如果因為小baby的誕生而破壞了好不容易維持的身材,那可真是吃不消!因此,關於產後多久可以開始瘦身?這樣的話題每個新手媽媽們都… 詳全文 >
-
人體共有60兆個細胞,每個細胞需要的氧氣與養分皆由血液運送,不需要的老廢物質也靠血液回收。當血液無法運行時,身體就會變冷並逐漸衰弱。所以血液循環一旦停止,就代表「死亡」。 詳全文 >
-
臨床上,常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形。譬如癌症病人的家屬或朋友,包括父母、兒女,燉煮了山珍海味、各種大補湯給病人吃,但病人根本吃不下,這些食物就堆在病床旁的桌上。其實,所有進行過化療的癌友都有這… 詳全文 >
-
大部分民眾感冒了,鼻塞、流鼻水、咳嗽,喉嚨有痰,會去看耳鼻喉科、內科或家醫科,若是小朋友感冒,家長還會特別去找小兒科看診。吃了幾天藥以後,沒有鼻塞、沒有痰、也沒有咳嗽了,西醫和病人都會認同感… 詳全文 >
-
天氣冷颼颼,流感、諾羅疫情雙雙拉警報,小心合併肺炎鏈球菌。醫師提醒民眾,疫情高峰期,要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若無口罩,又得與他人交談,最好距離1公尺以上,避免感染;另飲食方面,應徹底… 詳全文 >
-
一名70多歲的阿嬤到醫院拿了控制血壓的藥,一次就拿了28天的份,回家乖乖服用一段時間後,血壓果然都在穩定範圍內,等28天的藥吃完後,阿嬤自認為病情已經痊癒,就不再到醫院領藥,豈知過沒多久後,… 詳全文 >
-
含糖飲料是許多人難以戒除的東西,每天1杯飲料看似沒什麼大不了,事實上卻可能是影響血糖高低,導致罹患慢性疾病的幕後推手。再加上現代人飲食型態不規律,常暴飲暴食或者三餐不定時,極端的飲食型態,都… 詳全文 >
-
日前美、加科學家研究指出,目前已可使患者存活年齡增長到70多歲,與一般成人平均年齡差不多;由此可見在愛滋治療方面,一直都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今年有了一項重大的突破:美國出現首例治癒愛滋寶寶… 詳全文 >
-
大白菜有清熱、解渴、利尿等療效,大小便不順、口臭、便祕等熱性體質者,可以適量食用。有解酒功能。豐富纖維素可促進腸胃蠕動,吸收腸胃中的毒素,幫助排便,健胃整腸,減輕肝腎負擔,降低結腸癌罹患率。 詳全文 >
-
天氣冷颼颼,65歲以上銀髮族或是有慢性疾病者,要小心腹主動脈瘤破裂猝死。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主任謝瀛華醫師指出,主動脈瘤雖非癌症,但忽略恐造成致命危機,這種疾病的高風險,如同在身體內裝上了… 詳全文 >
-
國人罹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比率逐年升高,為找出環境因子、生活習慣跟慢性疾病的關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設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期盼對疾病的發生、進展及治療歸結出解決辦法…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