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因長期面對受照顧者所引發的負面時有所聞,顯示照顧壓力與負荷其實已經遠超過你我所想像,但對於非照顧者而言,很難體會個中滋味。照顧者為什麼壓力大?壓力究竟來自哪裡?在照顧家人前,要先照顧好… 詳全文 >
有研究者針對40篇、一共包含3000名受試者的臨床研究報告進行整合分析,結果發現運動能減少20%的焦慮及擔憂情緒)。因此不妨練習釋放正能量、降低內在噪音,以便接收那些能幫助你活得更有意義、更… 詳全文 >
當丈夫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許多妻子會將矛頭指向「小三」,反觀對於丈夫的態度卻是相對平靜。其實,感情的事,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被劈腿的妻子遇到先生外遇時,總是選擇為難另一個女人呢?精… 詳全文 >
聆聽非常重要。雖然想到得聽一個正氣在頭上的人講話,每個人都會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如此,第一步還是得從聆聽做起。就算對方的情緒過於激動,有時候難以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容,但表現出耐心傾聽的態度很重… 詳全文 >
日常生活的安排,關係著焦慮患者的心識聚焦處。如果漫無目標的散漫生活,例如某些休學者、待業者、家管、或退休族群,沒有特定需要完成的工作,一天中空白時間漫長,大腦無所專注時,便會像野馬漫無標的,… 詳全文 >
當身體疼痛或者感覺到憤怒時,便可能出現哭泣(cry)反應,這樣的反應通常還伴隨心跳速率的增加、呼吸節奏受到影響、臉部及身體姿態的扭曲變化,以及較多壓力荷爾蒙的生成。雖然不一定會掉下眼淚,但其… 詳全文 >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失智問題受到關切。不過,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甄瑞興指出,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1萬2千位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大都在青壯期發病,對家庭影響極… 詳全文 >
根據董氏基金會保守估計,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憂鬱症,相當於平均每10位成人就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想要擺脫憂鬱情緒糾纏該怎麼做?專家表示,民眾不妨可嘗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譬如,新形態的抱… 詳全文 >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別人的期待太多、太難,甚至太不合理。這樣的狀態其實是完形治療學派當中的「內攝」(introjection)作用。先前提到的投射是指個人將自己不喜歡的部分丟到外界,內… 詳全文 >
《Current Biology》日前刊登法國土魯斯高級研究所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在靈長類動物社會中,長期性恐嚇的現象可能普遍存在,其中亦包含人類社會。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