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產婦出現產後憂鬱症,先生或家人該怎麼應對才得宜呢?兩性生理講師魏兆玟表示:「要有認知可能有疾患,及早帶她接受醫療協助;生活上則少勸說、多陪伴!」 詳全文 >
-
雙極症俗稱「躁鬱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成功大學精神科花費10年,收集2000個雙極症案例,發現雙極症與重鬱症合併易有妄想、幻覺等精神官能症狀;抗憂鬱劑對雙極症有效果,但易反覆發作;及早… 詳全文 >
-
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近2成民眾有較高的憂鬱情緒,為了讓民眾隨時自我檢測以及便於尋求協助,董氏與業者發表全台首創「DS憂鬱情緒檢測APP」上市,只需手指動一動,就可自我檢測憂鬱情緒指數,並… 詳全文 >
-
失業率會影響國人心理健康,中研院分析我國從西元1990到2010年「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發現近20年來台灣憂鬱患者比例倍增,從11.5%上升至23.8%,此趨勢與同時期全國失業率變化高度… 詳全文 >
-
現代人可說是3C產品不離手,到哪裡都有電腦、電視、手機作伴,也常常必須長時間盯著螢幕工作,不僅眼睛容易酸澀疲勞,也會影響到身體睡眠狀態。此外,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指出,夜晚長時間盯… 詳全文 >
-
全球經濟不景氣,無薪假人數大幅增加,民眾的生活壓力指數上升,連帶影響心理的健康。一名擔負家庭經濟重責的60歲男子,因被裁員卻找不到新工作而出現食慾差、失眠、全身無力等症狀,經精神科醫師陳冠宇… 詳全文 >
-
醫療科技日漸進步,人類平均壽命普遍延長,但受到現實生活和生理老化的影響,老人肩上所背負的壓力也越來越重,調適不及之下,經常會出現食慾不振、失眠、情緒低落、焦慮、行動遲緩等憂鬱症狀。雖然現在透… 詳全文 >
-
台灣的學生很憂鬱!根據董氏基金會在大台北針對國中、高中、高職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憂鬱程度高需專業協助者佔21.8%,課業表現越差者,憂鬱程度越高,獨生子女或老么比較憂鬱,家庭支持力越高者憂鬱… 詳全文 >
-
罹患躁鬱症的患者,過去往往被認為不適合當媽媽,北市聯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林世光指出,新近研究指出若有詳盡的病情評估、適當用藥、建立病患及家屬的自我監測與配合,躁鬱症婦女仍能擁有健康懷孕生… 詳全文 >
-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王仁邦指出外籍人士離鄉背井,承受著文化差異、語言隔閡、人際關係等壓力,若沒有適當管道抒發,可能影響身心健康,臨床上他就遇過外籍英語老師,長年濫用酒精與鎮靜劑。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