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忧郁背后的魔鬼
“好,还要更好”的信念驱策我们更加努力地扮演更好的人。然而,这个“好”,由谁来决定?某次和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谈话,我请他们互相猜猜对方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然后把答案写在纸上。先生想了一会儿,写下:“努力晋升、得到更高的薪资。”太太则是:“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学校总是打电话回家抱怨;学一些新的菜色,否则天天都吃同样的东西,不腻吗?”答案揭晓时,双方面面相觑,异口同声地说道:“哪是啊!”
太太惊讶回应:“我不是说过很多次吗?你的薪水已经很不错了,我希望你可以不用常常加班、有健康的身体,我们也可以多一点时间相处啊。”
先生不解地说:“带孩子很辛苦,可以的话叫外卖也可以,而且我也从来没有嫌过你煮的菜呀!”两张纸条摊开后,真相大白。其实,他们都没有如对方所想的那样要求彼此。
好,还要更好?
念研究所时,有次老师发现我在咨询中经常会以封闭式的问句来问话,导致个案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或者“好/不好”,我便会感到谈话很难深化,或觉得都只是我在讲话。
后来我改变了问话的方式,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问我知不知道之后的咨询可以怎么做?当下我很自然地回答:“我会更努力地学习。”老师有点困惑:“努力什么呢?你刚刚不是已经找到有效的方式了吗?”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只能不停答道:“总之,我会更努力学习的。”
老师停了一下,问同学:“你们觉得胡展诰是不是一个努力的人?”同学们都点头表示同意。接着老师又问我:“你一直说你要努力,你知道你要努力什么吗?”我泄气地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