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發現,設計用來治療失眠(insomnia)的療法,亦有機會減低患者的偏執與幻覺症狀,並改善患者的憂鬱及焦慮症狀。 詳全文 >
-
如果家中高齡長者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老是忘東忘西,是真的「失智」或「假性失智」?若能仔細分辨,其實某些非退化疾病因素造成認知功能的衰退現象,在經過治療之後,是可以恢復的。 詳全文 >
-
隨目前人口老化增加,長期照顧的需求會愈來愈高,政府的長照2.0的推動主要是要將過去長照的服務更精緻化及擴大範圍,包括失智症的族群等長照需求的對象,進而要落實社區照顧。 詳全文 >
-
《The Lancet Psychiatry》日前刊登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回顧性研究(review article),研究團隊表示,以K他命(ketamine)作為憂鬱症狀的長期治療,其安全… 詳全文 >
-
由於情緒無法量化,過去所使用的焦慮量表、憂慮量表都是在關注不好的地方,無助於改善情緒與轉化想法。 那要如何有效的協助人們擺脫憂鬱呢?根據我多年前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習的心得,加上臨床經驗,我… 詳全文 >
-
體型胖胖的人,個性總是比較樂觀?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發胖會大幅增加一生中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呼籲家長重視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教育,避免幼年肥胖可能對身心帶來的不利影響。 詳全文 >
-
日常生活的安排,關係著焦慮患者的心識聚焦處。如果漫無目標的散漫生活,例如某些休學者、待業者、家管、或退休族群,沒有特定需要完成的工作,一天中空白時間漫長,大腦無所專注時,便會像野馬漫無標的,… 詳全文 >
-
根據董氏基金會保守估計,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憂鬱症,相當於平均每10位成人就有1位有明顯憂鬱情緒!想要擺脫憂鬱情緒糾纏該怎麼做?專家表示,民眾不妨可嘗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譬如,新形態的抱… 詳全文 >
-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別人的期待太多、太難,甚至太不合理。這樣的狀態其實是完形治療學派當中的「內攝」(introjection)作用。先前提到的投射是指個人將自己不喜歡的部分丟到外界,內… 詳全文 >
-
不少民眾從小到大,多少都曾有過被師長糾正姿勢的經驗,但你知道嗎?維持良好的姿態,除了有助防止駝背,使人看來更有精神外,國外近期研究更發現,養成正確的姿勢,對於改善憂鬱、焦慮情緒也有一定益處!… 詳全文 >
-
造成憂鬱情緒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心理及社會層面(精神壓力、大幅度生活改變)、神經內分泌異常、生物因素(遺傳、營養素缺乏)、免疫系統(細胞激素分泌不正長、免疫系統調節失衡)等。因此,適時地補充營… 詳全文 >
-
對失敗容易耿耿於懷的最大原因,在於「壓力處理能力」薄弱。反過來說,鍛鍊「壓力處理能力」就是使人不糾結的最佳辦法。基本上以下列步驟進行,至於能在哪個階段消除壓力,則依個人感受方式而有所不同。 詳全文 >
-
洋甘菊除了觀賞性佳、自古便被西方人作為藥草使用,由於花朵會散發類似蘋果般的香氣,且有助於紓壓、安定心神,因此更有「大地蘋果」的美名。不過,洋甘菊的好處可不只這些!近年來更有研究發現,適度飲用… 詳全文 >
-
季節交替,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大,成為乾癬的好發季。乾癬(又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發病年齡很廣,可能從孩童時期就發生,也有可能到中年以後,四、五十歲才發病。乾癬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炎,不… 詳全文 >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曾經調查分析一百二十名台灣女性的婚姻生活,調查後發現,「有小孩、未就業」的這一組女性,比起「就業或有職業生涯」的其他女性,較容易罹患憂鬱症。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