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恋者的心中,无法将自己与他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认为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应该与自己一致才对。所以,当别人与他意见不同时,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
所以,在关系互补中,总是重视自己感觉的父母会容易养出无法重视自己感觉的孩子(或没有权利重视自己),同时这些孩子对于他人的感受会非常惧怕,不仅无法顾及自己的感受,还要着急地去满足他人感受,却在满足之后倍感心酸与委屈又无可奈何。而失去感受的同时,也失去辨识界限设定的能力了。
2.受苦的父母
这类型的父母也许因为环境或命运使然,经常为金钱的问题搞到焦头烂额,因此需要身兼多项任务,呈现出劳苦的形象。他们自己也有很多无奈,但他们不一定会要求孩子做什么,也不一定想让孩子知道什么,甚至把许多痛苦往肚里吞。孩子往往自动会变得乖巧懂事,很多事就会捡起来自己做,当一个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
有受苦的父母,就容易会有令人“放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会不自觉过度承担很多职责,希望透过自己的力量,减轻父母的忧愁。他们不喜欢成为别人的负担,却看不清楚自己的极限,因此常常分不清楚责任的分野。
这个惯性其实来自于早期经验,一直帮不上父母的挫败感,孩子下意识地认为,只要我变得乖巧懂事,爸妈的操烦就会比较少。然而,父母依旧操烦,可孩子自然会衍生出一套机制,是如果有人需要我们协助,就希望自己可以义不容辞地协助,好让我们摆脱儿时的挫败感,成为有用的人,可以有效帮助身旁的人。却在不自觉间越扛越多,还很自豪自己帮得上忙,或者是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又因为自己太可靠,身边也会有许多依赖型的朋友或同事。
所谓的乖巧懂事,也意味着他们不哭不闹,不会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超龄的表现也压抑着内心仍渴望当孩子的那份童真。
当我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就无法在界限被侵犯时有所自觉,会易于苛责自己做不到他人的要求,不会看见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更无法适时保护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