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此人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从他的人生中找到一件和他当前态度有关的事,这件事得要从他最初的童年记忆中找。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童年记忆的价值很难确定。这个男人最初的童年记忆是这样的: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到市场买菜,市场里人多,摩肩接踵、嘈杂混乱。
母亲把他抱了起来,结果不一会儿又把他放下,抱起了弟弟。原来母亲一开始想要抱起来的就是弟弟,之前抱他是因为搞错了。他当时只有四岁,被四周的大人挤得东倒西歪,非常害怕。在叙述这段记忆时,他带着埋怨的神情和口吻,这表明他不确定母亲爱不爱他,他嫉妒弟弟得到了母亲的爱。
他当前的性格特点在这段童年记忆中已经有所体现,这进一步证实了前面的论述。我们解释了他当前的状况和童年记忆之间的连系,他非常惊讶,并立即看清了两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行动的。至于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要看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影响和印象。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影响和印象会让婴儿迅速确立一个明确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行为模式。每个人的理想状态,即目标,可能是在他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形成的。因为人的部分直觉已经足以使稚嫩的婴儿产生快乐或不快的情绪。
他们表达喜怒的方式或许极为原始,但心灵早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总之,人早在婴儿期,心灵就已经开始接受外界的影响,并作出反应。当时的目标将牢牢地在他心里扎根,并不会随着之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而轻易发生改变。
心灵的能力是为了适应社会
人每天都要遇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人心是衡量问题、选择路径的主导因素,所以人心绝不能,也不会是自由和盲目的。心灵只有参照了社会生活规律,才能判断、解决问题。所以,社会生活对个人影响极大,个人却很难影响社会生活,即使有所影响,范围也很有限。
社会生活有两个显着特点:复杂性和多变性。当前的状态永远不会是它的最终状态。因为每个人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社会生活产生复杂的连结,如此一来,人心也就复杂和隐密起来,没人能真正看穿另一个人心底的秘密。
想要冲破人心难测这个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社会生活逻辑视为世界上一条终极的绝对真理,坚信只要逐步解决由社会生活—主要是个人能力和制度的局限—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就能越来越靠近绝对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社会物质层面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他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