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10/23 上午 10:24:59

不安全感總是如影隨形?想適應社會?先從想像一個有目標的精神生活開始!

(關鍵字: 憂鬱 , 壓力 , 安全感 , 心靈 , 目標 , 社會化

社會生活對個人影響極大,個人卻很難影響社會生活,即使有所影響,範圍也很有限。可以說,社會規律是世界上唯一的絕對真理,適應社會是個人的唯一出路。動物為了適應環境,可以長出堅硬的角、鋒利的爪子和牙齒等,可是人不行。

人只有發展心靈,加強對社會的認知和思考能力,並付諸行動,才能消弭如影隨形的不安全感。社會是我們壓力的來源,也是我們生存的唯一環境,心靈的所有能力都是在適應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目標是行動的引導者

人類心靈最顯而易見的傾向,就是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指向一個目標。因此,心靈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整體,而是各種運動著的力量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是一系列原因的結果,並且為了完成一個單一的目標而運動著。

這種目的論,這種朝向目標的奮鬥,是內置於適應的概念之中的。我們只能想像一個有目標的精神生活,在這個目標之下,存在於精神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都被引導到了這個目標上。

人類的精神生活是由目標決定的。沒有人能夠思考、感覺、做夢,除非這些活動自始至終都被決定、推動、修改和管理,以實現一個目標。這是由於有機體必須調整自身以對環境作出反應。人類生活的身體和精神現象就是建立在上述基礎之上的。

我們無法設想心靈的進化,除非它始終有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本身是由生命的動力所決定的。我們可能認為目標本身是變化的,也可能認為它是靜止的。

在此基礎上,心靈的所有現象都可以看作是在為未來的某些情況做準備。在人類的心靈中,除了一種朝向目標的力量,幾乎一無所有。而個體心理學則認為人類心靈的表現無一例外,都是指向一個目標的。

瞭解了個體的目標,也對這個世界有所瞭解之後,我們必須理解他的各種行為表現意味著什麼,以及這些行為表現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他達成目標。儘管那個永恆的目標總是處在變化之中,心靈並不遵守自然法則,我們也必須知道這個人需要採取什麼行動才能達到目標,就像我們知道手裡的石頭落地時的軌跡一樣。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