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0/10/23 上午 10:24:59

不安全感總是如影隨形?想適應社會?先從想像一個有目標的精神生活開始!

(關鍵字: 憂鬱 , 壓力 , 安全感 , 心靈 , 目標 , 社會化

不過,如果有人矢志不渝,始終抱定一個目標,那麼每一種心理傾向都必然伴隨著某種衝動,就好像它在遵守自然法則一樣。支配精神生活的法則確實存在,但這是一種人為的法則。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證據來談論一種精神法則,他就是被表象蒙蔽了,因為當他相信自己已經證明了環境的不變性和決定性時,他就是在暗中做手腳。

這就像如果一個畫家想要畫一幅畫,人們會把一個以畫畫為目標的人所具有的態度全都歸到他身上。人們預測,他將會做出所有必要的動作,帶來必然的結果,就像自然規律在起作用一樣。但他真的非畫這幅畫不可嗎?

自然界的運動和精神世界的運動是有區別的。所有關於自由的問題都取決於這一點。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的確,人的意志一旦和某個目標糾纏或捆綁在一起,就會受到約束。而且,既然這一目標往往是由大環境和社會關係所決定的,那麼,我們常常會覺得精神生活似乎處在不可改變的法則的統治之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這種看似存在的法則卻無法約束那些否認和對抗自己的社會關係的人,或者說不肯調整自己以適應生活的人。這種人會以自己的新目標為基礎建立一套新的法則。同樣,共同體生活的法則對那些生活迷茫,並試圖消除自己對同伴的感覺的人,也沒有約束力。

因此,我們必須斷言,只有當適當的目標被設定時,精神生活中的運動才有必要產生。反過來,我們可以透過一個人的行為推斷出他的目標。考慮到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由於同一個行為可能有很多涵義,這件事並不簡單。

好在有個辦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就是搜集個體的各種行為,對比之後做一個圖表。首先,我們要確個體的態度,然後找到與這種態度有關的兩種行為,再根據時間差異,將這兩種行為分別展現為兩點,連成曲線。這種方法使我們對一個人的生活有一個完整統一的印象。

童年形成的人生目標不會輕易改變

一個人童年的生活方式和他長大成人後的生活方式,兩者之間有什麼連繫?以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有個男人,三十多歲,攻擊性非常強,儘管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他還是混得很成功、很風光。他因為嚴重的憂鬱前來諮詢,說自己不想工作,或者不想活了。

他解釋說,他快要訂婚了,但他卻覺得未來一片黑暗。他被強烈的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他的婚約也很可能會被解除。每個人都覺得他的未婚妻完美無缺,他到底在嫉妒什麼呢?這種對未婚妻毫無理由的質疑,表明問題全都出在他自己身上。這種人在生活中其實並不少見。每當他們對另一個人產生好感,想要靠近對方時,他們卻立刻會用充滿攻擊性的態度來破壞他們本想建立的關係。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