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19/6/14 下午 07:25:54

压力让人沮丧、忧郁…但你了解它的运作机制吗?

(關鍵字: 情緒 , 憂鬱 , 壓力 , 恐懼

孩子从这些经验中学习,每一种经验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各种体验,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反应、做些什么、避免什么。根据这种早期学习(内隐记忆),杏仁核会随时做好准备,对小时候经历过的不愉快做出反应。

如果没有这些情绪反应,所有的经验都只是一件单纯的事实,就像数学方程式和文法规则一样。若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婴儿的经验,想成观察世界的眼镜,在不同的时间,认为世界是危险的、值得信赖的、可预测的或以上皆是,依早期学习经验而定。

时机

在决定孩子敏感程度的过程,孩子的照顾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情绪或其能量的控制方法,最初是由母亲教导的。婴儿会对母亲的行为做出反应,再由母亲反馈回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形成内隐记忆,以及面对事件和挑战时的反应和态度。

同样的,我们的需求,在早期的童年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这些需求的理由与基础,虽然很早就埋下了,但更多细节部分,是在追求渴望的事物时才逐渐形成的。有些人永远都在追求难以实现的梦想,因为潜意识里有一股渴望,想治愈在多年以前受到的伤痛。

当左脑以惊人速度发育的同时,“情绪脑”(右脑)却停滞不前。对不同刺激的感受与情绪反应,在大脑发育初期就已经奠定了。就情绪学习而言,一旦体验过各种情绪,那些情绪体验就会被定型,没有什么更好、更有效率的体验方式。左脑可接收的信息量没上限,但情绪是我们在婴儿期就已经体验过的那几种。即便罹患了老年痴呆症,理性脑的功能丧失,但还是能表达害怕、高兴等情绪。

童年经验不但塑造了大脑,还让我们相信:别人能让自己更快乐,必须为我们的感受负责。想像以下状况:婴儿正在高兴的玩耍,把手指插进墙边的插座里,觉得很好玩。但妈妈会怎么做?她会大叫,将婴儿的手用力拉开,破坏了婴儿的玩兴。从婴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幸的是,人们就算成年后也还是维持这种想法(归咎他人)。正因如此,我觉得我们该长大了,向这个一直以来的错误想法说再见。这可能很困难,因为这种想法,让我们能够将自己不好的感受归咎于别人。

本文出自大是文化《重设你的人际边界:人不跨过心理边界就无法互动,会孤单, 但边界重叠又会受伤害,该怎么拿捏?》一书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