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回答“要努力”,也许是我已经很习惯督促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但我其实很少去思考:到底要努力什么?我难道不够努力吗?这些事情是努力就能解决的吗?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还要再更好?
不合理的自我期待
学生时代,每次要出去玩耍或约会,我的心里总会隐约有个声音跑出来质疑自己:“你书都念完了吗?不然怎么学人家交女朋友?”“你觉得自己功课好到可以放下课业跑去玩乐吗?”“你考上公立大学了吗?”甚至上了研究所之后,这样的声音也没有消失:“你有工作了吗?到了这年纪还只想着放松?”
这些声音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合理——文章开头那对心理咨询室里的夫妻,他们写下的显然不是来自对方的期待;在督导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说我做得不好,但我却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一直说要“更努力”;至于抨击自己不该玩耍的声音更是不合理:纵使每一个阶段都有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完全不允许自己放松,到底什么时候才“够资格”娱乐呢?
看到这边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声音背后往往夹带着某种期待,像是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好老公、好妻子、好家长、好孩子)、努力还要更努力、不可以放松、不可以总是想着要娱乐等。
这些期待乍看之下好像很正向,但如果没有认真去辨识这些期待合理与否,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受这些声音的驱策,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建立起辛苦而煎熬的生活模式。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别人的期待太多、太难,甚至太不合理。
这样的状态其实是完形心理治疗学派当中的“内射”(introjection)作用。先前提到的投射是指个人将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丢到外界,内射则是将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语言、期待、评价,未加思索、不经过滤就全盘吸收进自己的内在,并且不自觉地将这些内容拿来作为日常生活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