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嗎?
10月的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市非常的美,天氣已轉為涼爽的秋天,亮橘與楓紅色點綴山林,這是我一年到頭最喜愛的季節—沒有一年例外,除了2013年。
2013年初我開始創業,公司已成長到一定規模,因此約翰便辭職和我一起工作。我們肩並肩一同打拚,將一切都投入到事業中,而我也熱愛與約翰共事。然而即便知道自己應該要很知足開心,實際上卻不然,我的內心深處無法感到滿足並且充滿了不安。
我無法明確說出到底哪裡不對勁—這中間並沒有一個戲劇化的撥雲見日橋段,讓我發現這並非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只是知道當每天早晨起床,去做一個與我真正重視的事物關聯不大的工作,讓我感到負擔很沉重。我每天都忙得團團轉,追尋著令我疲憊又空虛的生活。
我大部分的日子都充滿挫折感與不滿足,因為我並不喜歡自己目前對於世界的貢獻,而工作上的不開心也逐漸滲透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令我倍感空虛。
但我的事業是當時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孩子的吃喝、房貸都來自於此—是我們的維生之道。我是欠這份工作很多人情沒錯,但我更想擁有一個能再次讓我心靈感到滿足,同時約翰和我還是能一同打拚的工作,但這聽起來實在太過於痴人說夢了。
我怎麼能夠轉身拋下發展正上軌道、全家人又得靠它吃飯的事業,跑去追求新的可能呢?因此我身上籠罩了一股無力感。
我覺得自己被困住了,我很明顯沒得選擇—我找不到其他的選項。
我們有得選
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的體驗,事實上在閱讀本書時,你心裡可能會想說:雖然這聽起來很棒,但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實踐的,或是我也想要花更多時間在個人優先要務上,但手上事情真的太多了。
現在我必須告訴你:良藥苦口,你若不自己做選擇,他人便會替你代勞。但選擇權其實操之在你,不選擇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有太多人都忘記其實自己是有能力選擇的—而這類型的案例就稱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你是否曾感到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權?你的世界像是由各種規定所組成的一般,十分僵化,而你也無法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朋友啊,那就叫做習得性無助。至於我所經歷過的那種感覺呢?那種受困感(事實上我想過放棄,甚至不敢思考自己到底有多空虛)?那便是我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徵兆。
問題就在於我們讓這種習得性無助控制了自己,而這種被動的態度會讓我們忽略解決問題的機會。此類行為最佳的例子就是讀了書但考試成績依舊很差的學生,那下次考試前,她可能就會覺得讀書也沒用,因為「反正也考不好」,乾脆別念了吧!
她可能忘記了第一場考試前她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跟好友起了口角而導致分心。她只記得自己讀了書卻考不好,因此便下了念書是沒有幫助的這一個結論。她感到被困住了,也看不見其他機會,因此就索性放棄嘗試。
其實現實並沒有困住我們,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將自己限制住了。或許你已經厭倦了嘗試,畢竟似乎怎麼做都沒有效果,我也曾如此覺得,我們被生活中的一團混亂弄到不堪負荷,有時候確實只想躲回床上,用棉被將頭給蒙住。
我們會看不清最深層的自我以及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物,我們忙著掙扎抵抗,努力讓頭浮出水面,以致於似乎忘記了可以選擇用腳去踢水,給自己時間深吸一口氣並抬頭看看方向—選擇往較為平靜的水面游去。
當我們允許自己退一步來做選擇時,力量便開始湧現。我們強化了自己的內控感(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也就是說,我們會記得自己有能力左右命運,而非只能隨波逐流地過生活。
內控感強的人相信自己能夠自由地做出選擇並決定自己的遭遇。因此相對來說他們會更加快樂並有動力。心理學家發現「內控感與學業上的成功有所關聯,自我動機以及社會成熟度較高,壓力大或憂鬱的情況較少,並且也較為長壽。」我們想要的就是加強自己的內控感,並開始體會到我們確實擁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