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生保健风潮下,营养价值丰富的豆浆,俨然成为「国民饮品」的代名词,但是,关于豆浆的原料来源黄豆,却存在一些迷思:「有黑肚脐就是基因改造黄豆?」、「豆浆加热没有豆皮状薄膜,代表是黄豆粉冲泡的?」因此,针对市售包装豆浆的黄豆原料从挑选、制程,消费者存在的7大疑虑,就让营养师一一破解。
数量可观!国人包装豆浆饮用量惊人
长庚科技大学保健营养系许青云主任表示,根据2014年尼尔森调查显示,2014年整年度台湾市售的「包装豆浆」销量高达6千267万公升;若以2公升的家庭号豆浆包装计算,相当于3千133万瓶,数量惊人!
包装豆浆大哉问!专家破解7大疑问
虽然国人饮用包装豆浆制品的数量相当可观,但对于每日所接触的包装豆浆饮品,消费者却仍抱持着非常多的疑问与迷思!有鉴于此,许青云教授与刘珍芳教授针对市售包装豆浆的安全疑虑,共同进行了一连串的调查与研究,并撰写成一本「豆浆白皮书」。内容除了详载冷藏包装豆浆的原料供应链与完整制程资讯外,同时也就消费者常见的7大疑问加以解说。
疑问1:色黑、有黑肚脐、会发芽=基改黄豆?基改、非基改黄豆产品怎分?
对此疑问,许青云教授指出,事实上,网路所盛传的「黑肚脐」、「会发芽」、「肉色深」就是基改黄豆的判别方式并不正确。就目前来说,想要知道黄豆是否为基因改造,除了透过DNA检测来判定,没有他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消费者就没有其他的分辨方式了吗?其实,判断豆浆原料黄豆是否非基改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认明包装瓶上的身标示!根据现行法规,只要是以基因改造黄豆或玉米为原料,且原料占最终产品总重量5%以上的食品,就必须于外包装上标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样。且今年(104年)6月1日起,更严格规定基因改造原料占最终产品总重量3%以上就需标示。
疑问2:包装豆浆可能有使用饲料级黄豆制造,而非食品级黄豆的疑虑?
许青云教授强调,国内外黄豆的区分方法多元,但不论使用何种方式来划分,都没有所谓「食用级黄豆」和「饲料级黄豆」的二分法。事实上,目前常见的正确的黄豆分类观念,主要有以下3种基准:
一般食品大厂在选择包装豆浆原料时,除了要求非基改品种、1级以上食用及黄豆外,部分厂商更会严格要求供应商提供黄豆的来源履历,确保该批黄豆原料从种植、采收到运送过程的独立作业系统,避免与其他黄豆混杂影响品质。这种黄豆又称为IP豆,会由出口国政府或供应商等第三方认证单位提供的IP (Identity Preservation) 证明,也可视为黄豆的身分证及生产履历。
疑问3:黄豆种植会喷洒大量农药,豆浆中会不会也有农药残留?
至于想知道黄豆是否有农药残留的问题,则可从两方面检视,一是黄豆产地、二是法规规范。首先在产地方面,通常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较高、虫害较严重,黄豆种植时会需大量喷洒农药来抗虫害。而美国和加拿大等温带地区,温度低、虫害少,因此只会在播种初期施放农药。因此选择北美地区生产的黄豆,农药残留的风险相对较低。
此外,业者在进口黄豆原料时,也需通过国内法规的检验。过去黄豆进口时,多是利用「多重残留分析方法」,一次分析310种农药含量,2013年起卫福部更强制加验最常使用的除草剂「嘉磷塞」,让整体检验更趋完善。
疑问4:包装豆浆加热没有产生豆皮状薄膜,代表是黄豆粉冲泡非新鲜黄豆所制?
网路盛传从市售包装豆浆加热后是否产生豆皮,即可作为测试豆浆是否为黄豆粉冲泡的依据。针对这样的说法,长庚科技大学保健营养系刘珍芳教授指出,豆浆形成豆皮的原因来自于加热处理时的蛋白质变性导致。
而豆浆是否产生这种变性作用,则与豆浆中的蛋白质浓度、pH值,以及受热温度与时间有关。由于市售包装豆浆全程低温冷藏,产品的品质与稳定性也经过严密把关。除非消费者过度加热产品,才可能发生产生豆皮的情况。
疑问5:包装豆浆豆味较淡,是不是偷工减料?
刘珍芳教授解释道,影响豆味浓淡的关键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是黄豆品种与制作过程;以品种来说,台湾目前主要之栽培黄豆品种即有5种,不同种类的含水量、蛋白质、脂质皆不相同,味道也不尽相同。再者是制程,不同设备制程,不同去壳程度、磨豆温度、杀菌方式,都会对豆浆风味口感产生影响。
疑问6:包装豆浆放2周不坏,恐加防腐剂?
事实上,依据目前卫生福利部「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的规定,豆浆是绝对不能添加防腐剂的。而包装豆浆之可以保存这么长的时间,主要与其制作时的超高温瞬时灭菌,冷藏的运送有关。所以市售包装冷藏豆浆,只要未开封且在全程在低温保存条件下,无需防腐剂也可储存近2周左右。
疑问7:豆浆用纸盒、塑胶罐装会不会有塑化剂问题?
刘珍芳教授指出,冷藏包装豆浆产品皆用HDPE制塑胶瓶装填。一般而言,利乐包装的包材并不含塑化剂成分,而大包装的HDPE耐热温度约90℃-110℃,因此在正确的加热方式下,并不会有塑化剂溶出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