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所读认知发展与记忆这门课的时候,经常提到睡觉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表面上失去意识,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我们身体所有器官,包括大脑,都在努力工作,清理消化白天大量消耗的残余垃圾,持续制造新细胞取代每日死去的细胞。大脑还会处理我们醒着时接收到的资讯与刺激,也会透过梦来告知我们事情的真相或可能面临的危机。
因此,当我觉得无能无力、厌烦自己、厌世的时候,就想办法让自己好好睡觉。后来注意追踪证实,我的无力烦躁,甚至沮丧忧郁,多数与身体疲惫有关。
我渐渐感受到睡觉的神奇力量,也越来越谦卑地将睡觉当神般敬重、臣服。注意睡觉空间的整洁美感,空气的流通、床单的质感、色彩的协调、房间的气味、宁静、适当的温度等。睡觉的地方是神圣的,要虚心善待专心一意,神才会来,神也才会良善温柔。
爱不能勉强
小时候,家里大人总说我邋遢脏兮兮,吃饭时,胸前衣服会沾满食物,东西用了不会归位,做事情很草率。举证历历,让我无法辩驳,我也认同了别人对我的看法,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粗野没教养的人。
长大后开始自我锻炼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慢慢发现多数的能力都是可以逐步学习而来的,即使最不擅长的家事清理。当确定即使是睡觉这件超难自主的事都可以经由练习而改善之后,我快乐许多,对未来也比较乐观,纵然已过了半百,觉得生命还是会有很多的惊喜。
现在觉得,成长过程的挫折和不满足其实也不是坏事,虽然是造成易焦虑、没安全感的气质,但也造就了困惑、好奇、不断想探寻生命出口的特质,就像肚子饿了,才会有动力去找东西吃,慢慢锻炼出喂养自己的能力。因为自己的经验,也比较能同理他人的处境,了解他们当下就只能这样回应周围世界、这样处事待人。
我也明白,我无法勉强任何人多爱我一分,多给我一点什么,包括我的父母、兄姐,我的小狗,以及我的伴侣,他们随时都会转头不理我。我已经能接受,爱无法勉强,强求的爱已经不是爱。
这或许是因为与自己渐渐靠近,每天必要的书写、读书、睡觉,已经占去了一天的大半时间,我对梦好奇、对许多事物好奇、喜欢游泳走路爬山、喜欢煮点东西、喜欢打扫整理,喜欢静坐、喜欢吃美食、帮小狗刷毛洗澡放风、养花草、喜欢很多人,还想学很多东西—譬如正在学的古典吉他—觉得这样过日子还不错,也就没有特别期待谁来爱我。
但奇怪的是,我反而与亲朋好友越来越亲密,与家人、同事、学生、新旧朋友之间日渐交织出绵密的网络,时间总是不够用,这是年轻时的我完全无法想像的。人间万象充满吊诡,有些事情不再渴求强求,只是常与自己相处,往内探索,原本想要却得不到的,反而就自然来到眼前。
本文出自启示出版《与己同在:写给茫然时的你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