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4/26 下午 01:19:00

其實我也不想打小孩...大人別慣用暴力溝通!合情合理的處罰3點注意

(關鍵字: 暴力 , 體罰 , 情緒衝動 , 暴力溝通 , 情緒能量

其實我也不想打小孩,但失控的那天是在女兒兩歲時,在浴室門口,我強迫女兒遵守睡覺時間,結果她脾氣鬧很大。 女兒原來在玩的遊戲被中斷,我大聲兇她快一點收,她也大聲回不要。 再三要求都沒用,我氣到拿衣架威脅打人,要女兒乖乖就範。這下她不敢回話,但情緒寫在臭臉上,身體一動也不動。

打在兒身,痛在我心 「數到三不去做,我就打下去囉……一、二……」我很嚴肅地說。女兒還是不說話,也不動作,眼睛用力瞪著地板。 「三!」我上前把她身體轉向,拿衣架用兩成力打在屁股上。 我雖然生氣,但仍知道不能用大人的力度,女兒該遵守規矩,而不是鬧脾氣,給她知道痛就好,希望她能屈服去做。 衣架打下去悶悶的,沒有聲音,這種最痛。我看到女兒的表情,知道會痛,但不到一秒,她居然大聲回話:「一點都不痛!」

「!!!」不痛是怎樣?這個倔強是對大人的挑釁嗎?此時理智斷線。 「不痛」於是我抓她過來,再打一下,「怎樣會痛嗎?」,她不吭聲,我用了三分力再打第三下……這時,她終於大哭,我才停手。 雖然得到力量上的勝利,憤怒緩降,但這是空虛的勝利。 太太馬上安慰女兒,帶她完成盥洗,然後上床睡覺。我在旁邊看著,直到太太帶她進房間。 不一會,太太出來譴責我說「你太大力了,她的屁股紅腫,也有瘀青,現在只能趴著睡。」

「我真的沒有很用力,可能是打三下才這樣,小孩皮膚本來就比較薄,本來就會這樣……」我強辯著。 太太回房間,我在客廳沉澱。堅持孩子去睡是因為規則,我感到理虧是覺得不該用大人的力量對付小孩,這很不公平。情緒退去後,思考焦點從自己的氣憤轉到了女兒心理,開始懺悔是否讓她驚嚇,屁股痛得難受、自尊挫折,會不會覺得爸爸很可怕……。

我的童年:父親堅持管教原則

童年時很少被修理,父親管教方式是讓我有選擇,例如吃飯,如果挑食不想吃,那麼也不能吃其他非正餐的東西,像是冰箱裡的冰紅茶。那時高興地逃離現場,能不吃討厭的東西什麼都好,沒想到炎炎夏日這個處罰很有用,冰涼解渴的飲料沒有了,只剩溫開水可以喝,整個人都焦躁起來。父親是堅持原則的人,即使後悔也得乖乖地等下餐吃完飯才能解禁,知道代價與比較後,就很少挑食了。

我主張不該打小孩,因為大人本來就比小孩力氣大,用暴力屈服不算好漢,而該思考其他溝通方式。然實際遇到時,當下卻想不到其他方式,而是情緒激動直接動手,怎麼會這樣呢? 我回想兒子小時候也曾被衣架打過兩次,情境類似,都是要孩子遵守規矩他卻鬧脾氣而打。孩子皮膚真的比較薄,厚度只有大人的一半,打一兩下,屁股皮膚微血管破裂,就顯得紅腫、瘀青。當時我已警惕自己不可再犯,往後也沒有再打,沒想到面對女兒,在兩歲的關卡時同樣又跌了一跤。

心理學觀點:打孩子的暴力衝動來自何方?

我輔導過很多家庭,替父母上親職教育時,發現沒有家長打孩子時會甘之如飴,多數來自管教上的無奈,最後才用打的,他們認為體罰讓孩子「至少不敢再做」,也才能對學校、老師有些交代。「人類並不擅長暴力!」社會學大師德爾‧柯林斯在《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書裡說明,人類天性中有制衡暴力的屏障,並非天生暴力性格,因此暴力的出現是一個發展進程,要有各種條件一起發生才會啟動。其中最常發動的條件,是雙方發展成「強VS弱」的相對位置,亦即「我打你,可是你不敢打我」的關係,而管教孩子上就有這樣的位置:打小孩,他不會也不敢還手。小孩因懼怕而屈服,讓家長得到「錯誤的有效性」,誤認孩子屈服是被矯正的結果,長期下來養成「習慣」暴力溝通。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