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好比腸胃,重要的不是放進去多少,而是消化多少;不是要追求「腦滿腸肥」,而是「腦淨腸清」。有一次,我的門診送來一位腹痛如絞、不斷嘔吐的慈濟小學學童。診斷結果是長期少喝水、不吃蔬果及沒有定期如廁習慣的慢性嚴重便秘。
慈濟小學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慈濟四神湯」命名的四個班級。我告誡這個讀「善解」班的小朋友:「如果不好好喝水,多吃蔬果,你就沒資格讀善解班,我會請校長把你轉到包容班」。
不願轉班的他從此大「廁」大悟,信受奉行,也終能「腸樂我淨」。至於太過「善解」的腸胃炎腹瀉,就必須短暫禁食,清淨飲食以促其「包容」。大腦的「感恩」、「知足」,腸道的「善解」、「包容」,也是讓腸腦菌軸能順暢運作的「腸腦四神湯」。
從出生到往生,大腦、腸道與腸道菌叢無時無刻都在密切交流與互動。攝取大量紅肉、動物性脂肪、精製糖與加工食品的現代飲食,以及環境化學物質與藥物的大量接觸,加上慢性生活壓力,正徹底顛覆我們腸道菌軸的平衡。
腸腦菌群的互動失衡,不但產生如腸漏、腸躁症、腸道炎及肥胖,也可能與憂鬱症、焦慮症、失智症、自閉症、巴金森病等大腦疾病有關。
以高動物性脂肪、高糖飲食餵食腸道菌,加上情緒壓力對大腦的長期耗損,很可能在某一時間點,將我們從「亞健康」狀態推向疾病的風暴,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我們如果冀求身體「長治久安」,就要從腸道菌相的「腸治久安」做起,把腸道的「非常道」營造成通往幸福與健康的「簡單之道」(請看下圖)。我們與世界的互動,包括飲食的種類,食物及藥物的化學物質,心理、情緒與社會的影響,共同形塑了我們的腸腦菌軸。三歲以前的早年時期更是形成腸道菌結構最關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