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血压标准下修:130/80 mmHg
美国心脏学会日前修改高血压定义,从140/90 mmHg下修至130/80 mmHg,当血压超过130/8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度修正高血压防治指引,而被诊断出达到新高血压标准,其实不一定必须服药,研究者认为,改变生活型态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研究刊登于《高血压》与《美国心脏病学会》期刊。
王宗道分析,美国心脏学会下修高血压定义,主要是根据美国国家卫生院2年前发表一项大型临床试验“SPRINT”,总共收治9361位高血压病患,收缩压平均为140 mmHg,研究发现,若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相较于传统标准140 mmHg的患者,总死亡率减少27%、心血管死亡减少43%、心衰竭减少38%。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高血压学会,仍维持140/90 mmHg的高血压定义。王宗道说明,美国新高血压定义不宜遽然应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患,过度积极降低血压,恐怕让病患的血压耐受性较差,可能造成许多不当的副作用。
另外,根据2015年台湾高血压治疗指引,其实已经提出130/80 mmHg的治疗目标,建议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合并蛋白尿,以及服用抗凝血药物的预防中风病患等4大类族群,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75岁以上者,血压至少降低至140/90 mmHg;而在病患能耐受的状况下,进一步将收缩压降至120 mmHg应对病情有更多帮助。
收缩压降低20mmHg,降低死亡风险
高血压堪称“沉默杀手”,全台有超过475万人罹患高血压,初期症状容易被忽略,不少病患等到突然发生心血管问题时,才惊觉罹患高血压。
根据2016年台湾人十大死因统计,高血压名列第8名,而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也分别为排名第2位、第3位,每年约有超过3万5000人因高血压而死亡,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于高血压。
王宗道强调,根据研究显示,高血压病患的收缩压至少降低20mmHg,能够有效减少脑中风、心肌梗塞、心脏衰竭的死亡风险,建议病患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回诊、天天量血压;更重要的是,调整饮食及生活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