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好比肠胃,重要的不是放进去多少,而是消化多少;不是要追求「脑满肠肥」,而是「脑净肠清」。有一次,我的门诊送来一位腹痛如绞、不断呕吐的慈济小学学童。诊断结果是长期少喝水、不吃蔬果及没有定期如厕习惯的慢性严重便秘。
慈济小学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慈济四神汤」命名的四个班级。我告诫这个读「善解」班的小朋友:「如果不好好喝水,多吃蔬果,你就没资格读善解班,我会请校长把你转到包容班」。
不愿转班的他从此大「厕」大悟,信受奉行,也终能「肠乐我净」。至于太过「善解」的肠胃炎腹泻,就必须短暂禁食,清净饮食以促其「包容」。大脑的「感恩」、「知足」,肠道的「善解」、「包容」,也是让肠脑菌轴能顺畅运作的「肠脑四神汤」。
从出生到往生,大脑、肠道与肠道菌丛无时无刻都在密切交流与互动。摄取大量红肉、动物性脂肪、精制糖与加工食品的现代饮食,以及环境化学物质与药物的大量接触,加上慢性生活压力,正彻底颠覆我们肠道菌轴的平衡。
肠脑菌群的互动失衡,不但产生如肠漏、肠躁症、肠道炎及肥胖,也可能与忧郁症、焦虑症、失智症、自闭症、巴金森病等大脑疾病有关。
以高动物性脂肪、高糖饮食喂食肠道菌,加上情绪压力对大脑的长期耗损,很可能在某一时间点,将我们从「亚健康」状态推向疾病的风暴,如代谢症候群、糖尿病、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我们如果冀求身体「长治久安」,就要从肠道菌相的「肠治久安」做起,把肠道的「非常道」营造成通往幸福与健康的「简单之道」(请看下图)。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包括饮食的种类,食物及药物的化学物质,心理、情绪与社会的影响,共同形塑了我们的肠脑菌轴。三岁以前的早年时期更是形成肠道菌结构最关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