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9/5/10 下午 01:41:57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叫不动?这样做让小孩自动自发

(關鍵字: 教育 , 教養 , 溝通 , 信任 , 便利貼

如何寻找“理想的自己”

“理想的自己”或“理想目标”,其实很难具体说出口,但这一点千万不能打马虎眼。自己的“理想目标”越是具体,愈能提起干劲,将想法化为行动。

藉由“心事”的引导,有助于孩子将“理想目标”说出口。先用“心事”当敲门砖,鼓励孩子思考何谓“理想目标”。

此时,只要问孩子:“你很烦恼〇〇对吧?那你的理想是什么?”即可。

接着,将孩子的理想目标写在跟“心事”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假设是蓝色)上,然后张贴、留下。先请孩子再检查一次“心事”的内容,再问他“理想目标”是什么,孩子自然就会开始思考。

我在跟佑树首度对谈时,先倾听他的“心事”、运用便利贴,然后跟他聊起“理想目标”,最后完成了。

我:“你很烦恼有时候提不起劲读书,对吧?那你的理想目标是什么?”

佑树:“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读书三小时以上。”

我:“你很烦恼自己愈来愈没有干劲,对吧?那你的理想目标是什么?”

佑树:“每天都能按计划读书。”

我就只是反复提问而已。

此时,话题重心围绕在对方的“心事”与“理想目标”,因此主角还是对方。不需要给建议(“你要不要这样做?你要不要那样做?”),也不用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此不会带给对方压力。顺利沟通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静静倾听对方的“心事”与“理想目标”,然后写在便利贴上。

一旦具体说出“理想目标”,对方就会期待“有没有什么实现方式”,进而提高沟通意愿。

☑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读书三小时以上

☑每天都能按计划读书

☑马上就能开始读书

☑养成过目不忘的能力

☑学会解决应用题

这是我跟佑树一起完成的“理想目标”列表。

如果这些目标全都能实现,肯定值得一试,因此我们决定之后一同挑战。

看着这张清单,我想各位应该发现有些目标意思很雷同。

比如“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读书三小时以上”跟“每天都能按计划读书”,感觉似乎差不多。大人看在眼里,或许会想统一整一下,或是将它们分门别类。但是,孩子是否能服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到底,人类本来就没有办法完美地将想法化为语言。连大人都有辞不达意的经验,更何况是孩子们呢?

因此,如果只仰赖便利贴上的文字,很有可能会造成误判。奉劝各位只要完整接纳孩子们的话,然后写下来即可。

反正,只要最后孩子们发现“其实这个跟这个一样”就好。

如果孩子“想达成‘理想目标’”,就会开始自行思考“如何达成”。即使在思考的过程中碰壁也没关系,因为下一章起,我将向各位介绍三大思考工具。

本文出自远流出版,作者:飞田基《思考力培养法:全球800万人实践的思考程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增强学习力!》一书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