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孩子看起来没有心事,不妨问他:“如果你有会担心的事,会是什么呢?”人际关系也好,课业也好,将来的出路也好,聊什么都无所谓。
“如果你会担心的事”这句话,所隐藏的信息就是“虽然我想应该是没有”。如果没有这句话,听起来就会变成“其实你有心事瞒着我对不对?还不快老实招出来!”将导致沟通的方向走偏。
令人意外的是,看起来无忧无虑的模范生,一旦听见“如果你有会担心的事”,通常都会畅所欲言。目睹这一幕,家长才知道自己多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时提问并不会立刻得到答案,而是换来一阵沉默。
此时千万不要急,请怀抱着愉悦的心情,慢慢等一分钟过去。
这段时间有如钻石般宝贵,因为孩子正拼命思考该怎么把心事化为语言,这可是孩子开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刻啊。因此,即使孩子一时之间说不出来,也请怀抱着愉快而平静的心情(就像等待婴儿诞生一样)默默等待,在心中为孩子加油打气。
我有个朋友想出了很好的主意。等待孩子开口的期间,不妨在心中高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泰然自若地等待(这是日本引导者协会的芳本贤治先生所提出的点子)。
等了老半天,很有可能换来的是“我真想宰了那家伙”这种令人咋舌的答案。在这时候──不,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接纳孩子的发言。不需要同意他,只要完全接纳孩子的发言就好。
不需要将大人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无法解决问题。只要一字不漏、不加任何解读地复述孩子的话,孩子就会认为“对方听进去了”。
亲子沟通陷入恶性循环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信任父母。假如父母常常不将孩子说的话当一回事,或是劈头就否定孩子,将会使情况愈趋严重。
因此,首先必须完全接纳孩子所说的话,才能与孩子之间建立小小的信任关系,打开沟通的大门。
初中生佑树与教练的首度对谈
与佑树第一次见面时,我是四十几岁的大叔,而他是初中生。我俩才第一次见面,而且又没有什么共同兴趣;由我单方面讲个不停当然简单,但那就不是对谈了。我希望由对方担任这场对谈的主角。
于是,为了引导佑树开口,我问他“你有什么心事吗?”。
我:“你现在有什么心事吗?”
佑树:“提不起干劲。”
我:“这样啊,提不起干劲呀。”
佑树:“啊,不过不是对每件事都这样,是对读书提不起劲。”
我:“意思是只有读书提不起劲,但其他方面没问题,对吗?”
佑树:“对。还有,我不是每天都提不起劲,只是有时候会这样。”
只要静静倾听,孩子就会主动修正自己的话。修正之后,孩子也能检视对方听懂了几分,然后自行思考该如何正确传达出自己的意思。
说出一桩“心事”后,再引导孩子继续往下说。
我:“还有呢?”
佑树:“还有,我觉得愈来愈没有干劲了。”
我:“嗯嗯,还有什么其他心事吗?”
佑树:“每次想要努力,却总是办不到。”
佑树:“还有,我老是拖拖拉拉,不小心跑去玩。”
我:“还有什么其他心事吗?”
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