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好坏要喝了才会知道,但在冲泡之前,有时也可根据茶叶来判断好坏,因此最好先学会看懂包装上有关茶叶的标示。买茶叶时,有些包装可以实际看到茶叶的形状,但一些罐装或盒装、无法直接观察的情况,就必须根据外包装上的标示来得知茶叶的状态。
以标示来说,最常听到的“OP”原文为“Orange Pekoe”,中文翻译为“橙黄白毫”。这种茶叶所泡出来的红茶茶色橘中带黄,叶子表面有些许嫩芽纤毛,嫩芽较多则品质较好。
先不管更深入的探讨,在这里首先要了解的是,“OP”所指的并不是红茶的种类,而是用来表示茶叶的形状,例如茶叶形状较大的乌龙茶或日本绿茶也都称为“OP”。目前市面上的OP类红茶大多是印度的大吉岭或中国的祁门,相当好辩识。
接下来,“BOP”(Broken Orange Pekoe)则是将“OP”切碎后的茶叶。出口量占世界第二的斯里兰卡便以“BOP”类为一大特色,因此一般而言,“BOP”类就成了斯里兰卡和锡兰红茶的代名词。
“F”表示的是“Fanning”,也就是比“BOP”更细碎的茶叶,大多用来加强味道,一般会混合其他茶叶一起使用,或是做成茶包方便迅速泡茶。
另一种被称为“未来红茶”的是“CTC 加工茶”(Crush Tear Curl),这种作法是将茶叶连同原本应该去除的茶梗和茎部一起碾碎、撕裂后揉卷成圆球状,制成红茶。
这种茶叶由于包含了茶叶以外的其他部位,因此涩味较淡,比较顺口。主要以印度的阿萨姆和尼尔吉里(Nilgiri)为主,就连红茶出口量世界第一的非洲肯尼亚等,总生产量的70%也都全部做成了“CTC加工茶”。
根据茶叶形状来判断味道,一般来说外形较大的茶叶涩味优雅顺喉,细碎的茶叶则涩味重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