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不是只能青菜過水、不油不肉,過著勒緊褲帶的生活。有不少愛美女性,因擔心變胖而不敢吃肉,就怕吃肉長肉,身材橫向發展!但吃肉真的這麼可怕嗎?日本齋藤糧三醫師表示,肉類食物是人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倘若,因減重瘦身而不吃肉,又未適度補充豆類製品來獲取蛋白質;在基礎代謝變慢,又缺乏蛋白質的情況下,反倒更容易變胖!
變胖還變瘦?基礎代謝量是關鍵
日本功能性減重協會副理事長齋藤糧三醫師在其著作《大口吃肉,一週瘦5公斤的生酮飲食》一書中提到,缺乏蛋白質容易變胖,是因為基礎代謝變慢的緣故。
「基礎代謝量」,就是「光躺著也會消耗掉」的基本必須熱量,基礎代謝量是為了維持體溫、呼吸,或保持內臟及頭腦的運作,所須具備的最低限度的熱量。在一天消耗掉的熱量當中,基礎代謝量約占70%。
至於人體會變胖還是變瘦,則取決於飲食攝取的熱量與身體消耗的熱量是否平衡。基礎代謝量高的話,消耗的熱量容易超出攝取的熱量,於是也就比較不容易發胖;反之,基礎代謝量低的話,消耗的熱量容易少於攝取的熱量,也就比較容易發胖。
減重失敗3大NG狀況
NG情況1/肌肉鍛鍊太少,影響身體基礎代謝量
而影響基礎代謝量的主要因素是「肌肉」,肌肉就像隨時隨地都處於運轉狀態的引擎一樣,就算身體一動也不動,還是會為了維持體溫而燃燒體脂肪,進行代謝的活動,其比例大約占基礎代謝量的20%到30%。
NG情況2/運動量不足代謝變慢,肥胖易上身
在基礎代謝量之中,大腦或內臟的代謝量幾乎是固定的,不過肌肉的代謝量卻會依個人的生活型態而有巨大的差異。如果,時常藉由運動鍛鍊肌肉,基礎代謝量就會提高,身體也比較不易發胖;反之,若因缺乏運動而導致肌肉量減少的話,基礎代謝量也會減少,身體就比較容易發胖。
NG情況3/蛋白質缺乏更易胖?原因在:肌肉組成少不了它
且值得注意的是,齋藤糧三醫師指出,除了運動之外,蛋白質的攝取量多寡,也會大幅影響肌肉量的增減。肌肉24小時都在「新陳代謝」,不眠不休地反覆進行分解與合成。
事實上,肌肉除了水分以外,幾乎大部分都是由蛋白質所構成的。因此,當人體缺乏蛋白質,肌肉量就會因為缺乏原料而減少,進而影響代謝功能。代謝一旦下降,身體就很容易發胖。
有這2徵兆當心 自我檢驗是否缺乏蛋白質
如何知道蛋白質攝取不足呢?除了配合醫學上的檢查,齋藤糧三醫師指出,要知道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其實有2項徵兆可以自我檢測:
徵兆1:
第一個檢驗方法,如果你在吃橘子或柳丁的時候,手腳會變成黃色的話,很有可能表示你缺乏蛋白質。橘子或柳丁的黃色,來自於「視黃醇」或「β-隱黃素」等色素,而血液中負責運送這些色素的就是蛋白質。
一旦蛋白質不足,運送色素的蛋白質也會不足。由於視黃醇或β-隱黃素沒有被運送到需要的組織去,因此色素就會沉澱,使手腳等末端部位變成黃色。這種狀態就好像運送商品的貨車不夠,導致各地倉庫的存貨大爆滿一樣。
徵兆2:
第2個就是「水腫難以消退」,恐怕也有缺乏蛋白質的疑慮,這是水腫可視為身體缺乏「白蛋白」的證明。白蛋白是一種由肝臟製造的蛋白質,作用就像船一樣,能夠載運酵素和脂肪酸,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
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通常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成人體內約有60%是水分,這些水分可以自由地進出微血管壁,但白蛋白卻因分子較大,所以無法通過血管壁。一旦身體缺乏蛋白質,導致白蛋白減少,水分就會滲出血管以提高濃度。此時,身體就會出現水腫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