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過去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昱廷醫師表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 詳全文 >
-
想減重,卻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嗎?有人嘗試過節食、運動甚至上網找偏方,但效果不彰、體重又容易反彈。為了幫助更多民眾擺脫「減重路上的孤單與困境」,讓減重更精準,新營醫院家醫科特設「專業減重門診」… 詳全文 >
-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0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50.3%;在25至39歲的年輕族群中,長期外食、久坐與壓力型生活方式,導致體脂肪偏高與代謝風險逐漸浮現。全台已有近1/4成… 詳全文 >
-
9月1日即將開學,但是,不少家長發現孩子不但沒有長高,竟然還變肥胖了!兒科周祐羽醫師表示,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多出現在夜間深層睡眠時段,若孩子長期晚睡、熬夜,將直接影響生長的表現。隨著開學將近… 詳全文 >
-
青春期男性因為肥胖,脂肪細胞會促使男性荷爾蒙轉化為女性荷爾蒙,進而刺激乳腺組織增生,造成男性女乳症的發生。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張雲傑醫師建議,家長幫孩子準備餐食時,應該減少油炸與含糖食物、增加… 詳全文 >
-
有的人抱有「年輕人代謝好,健康沒有問題」迷思,事實上,年輕不等於健康,許多代謝警訊其實早已悄悄浮現。林美秀醫師提醒,根據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統計,針對近年受檢的30歲以下族群數據分析,年輕男性的… 詳全文 >
-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成年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五成,重度肥胖(BMI≥35)更是健康高風險族群,亟需專業醫療介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詳全文 >
-
眾所週知,肥胖會增加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而這些疾病又會進一步導致心臟病。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肥胖本身不僅僅是心臟問題的「幫兇」,過高的體重可能會直接對心肌造成傷害甚至心衰竭。國泰… 詳全文 >
-
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經由白宮發言人證實,因雙腿腫脹接受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簡稱CVI),所幸未出現併發症如深層靜脈栓… 詳全文 >
-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發生於人體深層靜脈內,當血液在靜脈中凝結形成血塊(血栓)時,會阻塞血液回流,進而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一旦… 詳全文 >
-
脂肪肝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極容易被忽視,但一旦進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癌,後果將十分嚴重。根據2024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為恭醫… 詳全文 >
-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有高達50.8%的18歲以上成年人屬於過重或肥胖。有關減重存有不少迷思,像是有人以為夏天高溫容易流汗,就等於燃燒脂肪助減重;楊名權醫師… 詳全文 >
-
根據國健署定義,BMI大於等於24為過重,大於等於27則為肥胖。除BMI以外,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多數人未將… 詳全文 >
-
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為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有些女性也可能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警訊,不可… 詳全文 >
-
肥胖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當身體質量指數越高,發生末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中醫認為,腎虛會影響人體免疫與代謝功能,因此,中醫論證辨治調養腎氣,有助保護腎臟健康。花蓮慈濟醫院中醫腫瘤…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