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更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成年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五成,重度肥胖(BMI≥35)更是健康高風險族群,亟需專業醫療介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詳全文 >
-
眾所週知,肥胖會增加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而這些疾病又會進一步導致心臟病。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肥胖本身不僅僅是心臟問題的「幫兇」,過高的體重可能會直接對心肌造成傷害甚至心衰竭。國泰… 詳全文 >
-
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經由白宮發言人證實,因雙腿腫脹接受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簡稱CVI),所幸未出現併發症如深層靜脈栓… 詳全文 >
-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發生於人體深層靜脈內,當血液在靜脈中凝結形成血塊(血栓)時,會阻塞血液回流,進而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一旦… 詳全文 >
-
脂肪肝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極容易被忽視,但一旦進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癌,後果將十分嚴重。根據2024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為恭醫… 詳全文 >
-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有高達50.8%的18歲以上成年人屬於過重或肥胖。有關減重存有不少迷思,像是有人以為夏天高溫容易流汗,就等於燃燒脂肪助減重;楊名權醫師… 詳全文 >
-
根據國健署定義,BMI大於等於24為過重,大於等於27則為肥胖。除BMI以外,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多數人未將… 詳全文 >
-
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為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有些女性也可能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警訊,不可… 詳全文 >
-
肥胖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當身體質量指數越高,發生末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中醫認為,腎虛會影響人體免疫與代謝功能,因此,中醫論證辨治調養腎氣,有助保護腎臟健康。花蓮慈濟醫院中醫腫瘤… 詳全文 >
-
高尿酸除了會造成痛風之外,也和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包含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與三高為共病關係,預防高尿酸發生,需要從飲食調整與日常生活作息做… 詳全文 >
-
肥胖體脂過高的人,小心體內胰島素阻抗增加,出現精神不濟、疲勞嗜睡等症狀,影響正常生活品質。羅東博愛醫院醫學減重中心主任邱旭緯醫師表示,身體各器官需具備一定的能量才能正常運作,當體脂過高,體內… 詳全文 >
-
夏天來臨,也是異味大考驗的季節!調查發現,台灣每10個人中就有4人深受腋下多汗以及異味困擾。然而大眾對其成因與治療方式仍存有不少迷思,像是不少人認為,狐臭是與肥胖、個人整潔衛生習慣或喜愛吃重… 詳全文 >
-
新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激增,疾管署預估6月底至7月初將進入疫情高峰。短期防疫措施除了勤洗手、戴口罩,長遠來看,體重控制也是民眾可以主動掌握的防疫關鍵。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指出,研究顯示,BMI… 詳全文 >
-
大家耳熟能詳益生菌有輔助整腸、減緩過敏的好處,而肥胖、早熟的發生竟與腸道細菌有關?益生菌對兒童成長有幫助嗎?有關吃益生菌也有常見迷思,例如,減重吃益生菌有用嗎?益生菌對兒童成長有幫助嗎?國泰… 詳全文 >
-
子宮內膜並非越厚越好,子宮內膜過厚,恐增子宮內膜癌風險!婦產科沈孟勳醫師提醒,6類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應檢查子宮內膜狀態,以預防癌症風險。包括有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具備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及肥…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