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計畫突然被打亂,或是受到衝擊、莫名被人論斷,每個人都會感到憤怒及不安,這是情緒在提醒我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只要承認「自己目前正陷入困境」,就不會陷入「情緒化」的狀態,也能開始改善困擾自… 詳全文 >
-
在談到好脾氣與壞脾氣之間的平衡問題時,有一個名詞叫作「鈍感」,可以作為最好的註解。但是鈍感力並不是好好先生的標準配備,也不是老實人的特徵,許多好脾氣的人對外界環境同樣不夠敏感,可是這種不敏感… 詳全文 >
-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如果只是壓制自己的情緒,通常很難持久。然而,如果我們從善良的心出發,自然而然地,就會替他人著想,不會隨意出口傷人。我們總是很容易看見別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而且忍不住… 詳全文 >
-
2006年3月16日,中國廣州市下塘西高架橋路段,一輛滿載泥沙的砂石車與一輛公車及一輛小客車相撞,造成六人當場死亡。此後五天內,廣州市又連續發生兩宗三人以上死亡的大型交通事故。這幾起慘烈的車… 詳全文 >
-
曲解別人的意思後,感覺受傷、發脾氣,最後把事情搞砸的人。堅持自己意見,並不停抱怨、糾纏,其實就是找碴的人。被這種人牽連,或是因為自己拖累別人而悶悶不樂。難道你不會因為煩躁、生氣,導致情緒愈來… 詳全文 >
-
與其讓孩子坐著學,還不如讓他多活動,因活動不足的孩子,會直接或間接造成許多成長困擾,包括自律神經功能低下,荷爾蒙分泌異常等。這樣的孩子進入小學、升上國中之後,有的無法專注念書,甚至拒絕上學,… 詳全文 >
-
在親職晤談時,家長經常可以很鉅細靡遺地說出孩子各種令人困擾的問題型態,但對於「為甚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甚麼維持了行為?」,往往顯得遲疑,若能對孩子的行為保持好奇、系統性觀察、分析行為背… 詳全文 >
-
面對喜歡亂發脾氣、亂丟玩具的孩子,媽媽可能會一邊收拾一邊碎碎念,既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生氣,但又不斷承受著他們的情緒煎熬。我總是告訴這些媽媽們,這樣的做法,痛苦的是自己。與其心不甘情不願地幫孩子… 詳全文 >
-
實際上,如果真要計算生氣的人數,那還真是數也數不完。各位身邊一定也有愛生氣的人吧!他們動不動就口出惡言、指責他人的不是、露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近來,社會上更出現一股趨勢,認為「忿怒是天經地… 詳全文 >
-
相信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曾經因一時衝動,而說出情緒性的話語,或是寄出充滿惡意辱罵字眼的郵件,可是才剛做完,馬上就後悔了。 詳全文 >
-
充分咀嚼食物,好處多多,除了幫助牙齒長得漂亮,還能預防肥胖。充分咀嚼可以促進下顎發育、改善齒列,這些優點眾所皆知,不過還有個額外的好處,就是預防肥胖。只要充分咀嚼,肌肉與齒根膜的運動會變成一… 詳全文 >
-
世界上許多人瑞的長壽秘訣都不盡相同,土耳其境內住著一位高齡120歲的老壽星,他的長壽秘訣就是「吃冰」;大陸江蘇省有個115歲的老太太,提到她長壽的方法,就是三餐都要吃紅燒肉。 詳全文 >
-
你家有小霸王嗎?2歲的幼兒可說是進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不但很有主見,有些孩子的脾氣還特別大,只要不順他的心意,哭鬧之外還將玩具丟得滿地,讓爸媽既生氣又懊惱。別擔心,幼兒保育專家段慧瑩提出6個… 詳全文 >
-
5歲的然然脾氣總是很大,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吵大鬧,在學校裡也愛跟同學爭吵,非要所有人都妥協了才甘休。然然媽媽很無奈,「其實我們也不是寵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也罵過、打過孩子,但她總是改不了,我… 詳全文 >
-
早在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長期追蹤研究便指出,因為親人或好友過世的哀傷情緒,與心肌梗塞發作有顯著關連。當一個人失去摯愛親人之後的頭24小時內,發生心臟病機率,比平時高14倍;第三天則高出6倍…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