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PLOS ONE期刊2023年研究指出,肺癌病友的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若屬於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肺癌病友,出現預後不良的可能性高出2至3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 詳全文 >
-
台灣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約230萬人有憂鬱症狀。藝人李玟Coco生前即受憂鬱症所苦,引起大眾正視。憂鬱症可能會有哪些併發症?親友如果有憂鬱情緒,應該如何陪伴?有什麼方法能降低憂鬱症風險?以下5… 詳全文 >
-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人精神科主任黃隆正表示,憂鬱症並非不可逆的疾病,只要適當加以治療,情況仍就可以改善。奇美醫學中心設置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讓厭倦長期使用藥物及反覆失眠與憂鬱情… 詳全文 >
-
壓力大、睡不好,以及腸胃不適,常會引發憂鬱情緒。中醫師陳潮宗認為,憂鬱症和心、肝、脾、腎等4個臟器相關,尤以掌管情緒、精神和神經系統的「肝」,與憂鬱的關係最密切,建議可吃酸梅、醋等口感略酸的… 詳全文 >
-
農曆春節放假雖然開心,但對某些人來說則是莫大的壓力,這種一到過年時節就容易感到憂鬱、緊張、焦慮不安的人,就是所謂的「年節症候群」。情緒來時,不要急著第一時間回應,給自己3分鐘時間沉澱。多數人… 詳全文 >
-
俗語說:「惡習傷脾,容易早衰」。女中醫師吳明珠指出,時序進入深秋,早晚溫差大,做好「健脾胃」是秋冬養生第一步,除了要避免久坐不動、憂慮情緒、睡眠障礙,以及暴飲暴食等4大害外,平日可多吃些地瓜… 詳全文 >
-
睡前滑手機,小心易造成憂鬱情緒!成大醫院精神部呂宗樺醫師指出,睡眠不足會影響想情緒,特別是睡前用電子產品,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人體生理節律混亂,使大腦過於亢奮而睡不著,長期下來睡眠不足,… 詳全文 >
-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指出,有憂鬱症狀的女性,骨鬆機率較一般女性高出1.42倍,鬱卒銀髮族比起一般老人,骨鬆風險更高2.32倍;另高壓工作出現憂鬱症狀的男性,比起正… 詳全文 >
-
董氏基金會推估,全台灣約有20萬名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其中對「未來生涯發展」的壓力最有感。精神科醫師林耕新表示,現實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學生應有自我察覺憂鬱的能力,若發現自己有晚睡、失… 詳全文 >
-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祕書長、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蕁麻疹是一種盛行率高的過敏疾病,好發於30至49歲女性,致病機轉為肥大細胞受刺激產生活化反應,釋放出組織胺導致皮膚血管擴張、 詳全文 >
-
孤寂≠孤僻?調查發現,國內有近600萬人,過去1年曾感到孤寂,除失業、離婚族群外,年長者孤寂感指數逐年增高,值得重視。精神健康基會召集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孤寂感程度越高,精神健康指數就… 詳全文 >
-
網路就像水一樣,能夠覆舟,亦能載舟!多年致力於憂鬱防治的董氏基金會和澳洲Beyondblue基金會發現,善用現代人愛上網的特性,設計線上1分鐘情緒檢測、線上諮詢等功能,也能讓民眾隨時瞭解目前… 詳全文 >
-
旅日棒球好手陽岱鋼低潮時,如何克服壓力,走過「憂谷」?除了原本就從事的運動,妻子和小女兒的陪伴就是最好的解憂藥。陽岱鋼的妻子謝宛容表示,他有一次因球場表現不好、球隊有意更換守備位置,回家只說… 詳全文 >
-
許多民眾不認為自己有憂鬱傾向,任由壓力和負面情緒持續累積,恐增演變成憂鬱症的風險。調查發現,國內約有209萬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劉嘉逸醫師呼籲,若情緒低落… 詳全文 >
-
國內青少年自殺問題日益嚴重,不容輕忽!台大精神科李明濱醫師表示,青少年若有人際關係的困難,容易形成具有自殺的念頭與行為,最新研究證實,運動可以改善青少年自殺行為,而長期的健康習慣培養,更可以…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