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體重僅有1350公克的小小早產兒「林小妹」,卻在接受心導管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後,恢復正常心臟功能,日後也不用再進行相關的手術,讓剛當爸爸媽媽的林姓夫妻欣喜若狂。這起病例也創下國內心導管治… 詳全文 >
-
過去普遍認為一天要喝8杯水約2000c.c.才能補充身體所需足夠的水份,不過近來不少醫學報告都發現,2000c.c.只是基本的建議量,真正的喝水量還是要因個人體質與運動量而改變。根據美國《華… 詳全文 >
-
與心愛的人吵架會讓人心碎,這不再是危言聳聽。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心碎」再也不是想像當中的了,因為與愛人吵架真的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危險。 詳全文 >
-
心臟病也有很多種,其中算得上是生活習慣病的就是缺血性心臟病。這是因為血液無法正常回流到心臟,氧氣和營養無法送達,造成細胞死亡的疾病。狹心症與心肌梗塞都屬於此類。 詳全文 >
-
冬季是腦中風好發的時節,中老年人必須多加留意,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臟病的病人更需多加注意。若發現自己有頭暈、走路不穩等症狀,就應該提高警覺,千萬別輕忽, 詳全文 >
-
心血管疾病令國人相當恐懼,除了飲食注意低鹽、低油、高纖等基本原則,避免誘發之外,又該如何從平日飲食中吃出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呢?中醫師彭溫雅指出,洋蔥番茄鮭魚就是一道簡易的養生料理,番茄含有茄… 詳全文 >
-
日前美國FDA提案往後在加工食品中禁止含反式脂肪,以減少美國人罹患心臟病和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雖然法案還未正式上路,但若成為明文規定之後,有不少民眾愛吃的食物恐怕將不再能同樣美味,美國《時… 詳全文 >
-
心臟不好時,可能會有朋友熱心提供「吃素不會得心臟病」、「吃心補心」的飲食建議,但真是如此嗎? 小心,千萬不要被迷思牽著走! 詳全文 >
-
過重會提高罹患心臟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失智症以及其他十二種以上疾病的風險,包括乳癌、大腸癌,以及食道甲狀腺、腎臟、子宮、膽囊、胰臟、皮膚等癌症,含有和血液、免疫系統相關的癌症,如白血病、… 詳全文 >
-
遠離心血管疾病,常吃石榴就對了!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石榴中的植物化合物多酚類(punicalagins),能降低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對心血管系統的傷害,有助於減少心臟… 詳全文 >
-
夏天還沒走遠,但秋天的涼意已經逐漸出現,在這日夜溫差逐漸增大的季節,就是每年中風與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我國100年因心臟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為16,513人,為十大死因第2位,顯示心臟疾病是民眾… 詳全文 >
-
國內每1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至2名罹患「危急型先天心臟病」,且出生1年甚至1個月內需進行外科手術矯正或心導管治療。為守護寶貝的「心」生命,台北市政府宣布自10月1日起,試辦出生24至36小時… 詳全文 >
-
經過1年多的籌畫和喬遷作業,「麥當勞叔叔之家」終於在今10日「入厝」,從內湖舊址,遷徙到緊鄰台灣師範大學和永康商圈的大安區錦安里,房間數增加3倍,首批入住的病童媽媽哭著感謝各界的愛心,讓他們… 詳全文 >
-
巧克力含有益心臟健康的天然植物營養素「可可黃烷醇」,營養師趙函穎表示,黃烷醇(Flavanols)是一種天然植物營養素,存在於可可、茶、紅酒、水果和蔬菜中,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可可,所以可可豆也… 詳全文 >
-
國內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逐漸攀升,會提高肥胖、心臟病、腎臟病、三高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對民眾健康的威脅甚至遠大於癌症。除了工作忙碌、壓力大、缺乏運動之外,錯誤的飲食方式也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要…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