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7/7 下午 06:46:15

医生是否正确使用安眠药物?5招助判断

(關鍵字: 失眠 , 藥物 , 就醫 , 安眠藥

长期以来,对医病关系感兴趣的专家一直在发展一些技术,让患者有能力透过这些技术来评估医生是否本着良知、本着专业来使用药物。但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至今为止,尚无法做到。

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等的情形太过严重了。一名医生的养成过程中,他得花上无数个小时在训练上,而且,他所学的还不只是知识,甚至是另一种“语言”──  如果要精确的说,那就是一整套“符号系统”。

如果不具备医学训练背景的人,很难理解这整套“符号系统”的运作原则,例如:糖尿病会造成血糖上升,血液渗透压增加,肾脏功能会受损,血浆蛋白可能渗透出去,导致身体渗透压下降,而造成下肢水肿。但肾脏同时又具备红血球造血能力,也是血压维持的重要一环,但糖尿病可能引起眼睛的视网膜病变,眼底的血管渗出液增加,让病患视力减退。

所以,当一名抱怨视力越来越差的患者出现时,你可能难以想象:他站起来的头晕(血管增压素不足)、下肢水肿(血浆蛋白大量流失)、身形消瘦(糖尿病恶化)、贫血(肾脏分泌的红血球增生素减少),事实上是跟他的视力减退(视网膜糖尿病性病变)相关的。

身为患者,千万不必去硬记这些片段的知识。不是说这些知识有多复杂,也不是说医学有多艰深,我们要考虑的是:成本与代价到底成不成比例?

我可以确定:你只要每天念解剖书籍十个小时,连续念个一年,你一定会懂这些知识;你只要愿意每天念药理学十个小时,连续念个一年,你也会懂基本的药理知识。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有足够的知识,诸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等等的基础。

而安眠药物又是属于作用在大脑的药物,药性更是复杂艰深,你得熟悉神经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之后,再来理解神经传导物质的理论,才有办法真正掌握这些药物。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