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的進化,不是今天才開始的事。人類烹調的起源眾說紛紜,但目前已知人類從距今五十萬年前就已開始加熱烹調。此後,食品就不斷運用當時的技術,一路進化至今。例如上山下海找尋食物,如何栽種,如何加工、保存,又該如何將食物分配給眾人等等。早在「科學」這一門學問確立之前,人類就已懂得烹調食材,並食用至今。
如此進化演變的結果,在現代烹飪調理的場景中,已充滿了許多大幅進化的技術。有熱水就能吃泡麵,冷凍食品更是你我忙碌生活中的好夥伴,還有電鍋、烤箱等烹調家電,樣樣功能都很強大。
在烹調技術已如此充實的現代社會,為什麼「食品科技」會這麼受到矚目?
最簡單易懂的理由,就是潛力無窮的市場規模。在美國的食品科技盛會「二○一七智慧廚房高峰會(SKS)」當中,創辦人麥克.沃夫(Michael Wolf)表示,食品科技的全球市場規模,在二○二五年之前就會達到七百兆日圓,震撼全場。這個訊息,也代表食品科技比智慧家庭的市場更具有無限發展潛力。其實市場規模的大小眾說紛紜,我們也還沒看過這七百兆日圓的完整明細分析。不過,我們認為這個數字絕不是癡人說夢。原因如下:
① 其實食品、食品流通和外食等產業的市場規模相當可觀,未來可望運用食品科技,為這些產業升級(不是「爭奪」現有市場,而是「擴大」市場的概念)。
② 運用食品科技的新產品和服務問世,可望帶動這個已經開始萌芽的市場一口氣大幅成長(智慧廚房、個人化餐點、超級食物等)。
③ 運用食品科技,可解決因為各種理由而存在的供給問題,連結潛在市場(肉品市場據說有兩百兆日圓的規模,若能運用食品科技,打造出可永續的工業化畜牧業,那麼要創造出另一個百兆日圓規模的市場,絕非不可能)。
④ 為了控制那些在飲食價值創造背後所潛藏的隱藏成本,而創造出了新市場。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人們在察覺「吃一餐飯」的多元價值後,開始找各種理由把錢花在用餐上。具體而言,就是磁吸了其他周邊產業(例如全球養生保健市場。民眾有時甚至還會把預算花在旅遊、音樂和娛樂等方面,以作為飲食的起點。)
第四個重點其實和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所提出的「用途理論」(Job to be done,簡稱JTBD)不謀而合――也就是人們為了「吃」而花錢的理由,會變得越來越廣泛。附帶一提,現在願意多付額外費用解決對飲食方面的不滿者,在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約有20~30%。
在這個住了將近八十億人的地球上,一年用餐的總次數約為八兆次,只要當中的一到兩成額外多付一百日圓,就是一個規模達八十∼一百六十兆日圓的市場。
在餐飲、食品業界當中,恐怕很難找到哪個類別還能挖出許多十兆、甚至是百兆規模的市場。這樣一想,各位應該就可以理解食品科技的潛力有多可觀了吧?不過,我們認為飲食的發展潛力,應該還有更根本性的背景因素。
狹義而言,所謂的食品科技,就是將數位科技(尤其是IoT)和生物科學等技術融入飲食場景後,所帶來的創新趨勢統稱。近年來,這個領域的投資也相當熱絡,催生出許多未來可期的新創公司。
本文選自高寶書版《未來食物大預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