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憂鬱症在短時間內難以看見成效,自己的堅持與旁人的支持便顯得十分重要,若對攝取用量有任何想法,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慢慢調整,切勿擅自加藥或停藥。「憂鬱症與焦慮症等疾病的形成,與自身過往經歷、個性密不可分。」因此,協助患者接受心理治療,幫助他們一同找到因應壓力的方式,也是醫師與治療團隊的職責之一,未來當患者再次面對日常中的生活壓力或人生難題時,才能夠適當地處理相關的情緒身體反應,避免長期的壓力累積,讓憂鬱症、焦慮症再度復發。
心理諮商?臨床心理治療?
學校或坊間的心理諮商中心與醫院體系所稱的心理治療其實不太一樣,心理諮商以字面上來看,即是遇到困難時,尋求專業的諮商心理師來為自己的心理找出解答;而傳統上認為能治療疾病的心理治療,是指熟悉精神疾病診斷的臨床心理師,與醫師或其他專業團隊合作,共同協助處理個案狀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諮商心理師王弈升進一步說明,無論是心理諮商,還是心理治療,心理師皆會透過許多方式和患者一同探索自我,包括藉由交談來重新「認識與理解」自己與週遭環境的現況,或是使用戲劇、繪畫、園藝等表達性媒材來輔助治療,讓患者找到生活重心、規律與安定感,進而幫助自己維持穩定,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網。
一聽到心理諮商,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因為社會眼光或是費用因素裹足不前,其實隨著現今社會系統的改變、社會醫療的優化,大眾對於此類疾病已有初步了解,目前若想找尋相關管道,以學校體系最為容易,各縣市政府都設有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其次是直接去醫院尋求協助,由醫院確診症狀後,再轉介給心理師。此外,各縣市政府都有設立心理衛生中心,不想面對面的朋友,也可以考慮撥打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生命線專線或張老師專線等,都可以得到適當的協助。民間單位也有許多病友自助團,有時候疾病的痛苦旁人難以理解,這時身邊若有相同遭遇的朋友,就可以適時地給予打氣或提供協助。
吃藥失智又上癮?打破傳統迷思
過去老一輩的人都認為西藥傷身,吃多了會有失智風險,為此詹佳真特別澄清,現在醫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藥劑在選擇上,對於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記憶障礙有風險的成分都慢慢被淘汰,而現在新一代抗憂鬱症的藥物都沒有此方面的疑慮,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藥物吃多會上癮」的說法,詹佳真則解釋,藥物成癮的定義,是指服用藥物到一定劑量,需持續加量來達到期待的效果,倘若不繼續使用藥物,就會出現戒斷症狀。有些人治癒後,可保持穩定不靠藥物也不會有憂鬱症、焦慮症的復發;有些人則無法,並非是因藥物成癮,而是因為個人體質影響,若是不靠藥物,就無法穩定狀況,一旦停藥就會復發。反覆發病的個案,有時會需要更高的劑量,才能夠達到治癒的目標;所以,在第一次治療時,就要達到完全復原,同時,還需持續服藥一段時間、預防復發,才是治療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