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高耐挫力的孩子通常是“失败为成功之母”的信徒,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认为碰到问题只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对的方法,而不是自己不行。他们从一次次的挫败经验中,磨练出越来越精粹的解决问题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成功结果里,强化了“坚持不懈,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心。这份信心又会回过头来增强他想要继续努力的动机。
就算真的遇上自己倾全力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克服的难关,他们也能够以退为进,不因为一时的失意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会选择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以及更深的探究,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突破难关为止。
相对的,低耐挫力的孩子,对挫折、困境总是比别人敏感,碰到困难的第一个直觉想法,就是“我没办法、我一定做不到”,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选择放弃和逃避。这样的孩子在困境中,比较容易掉进负向情绪的漩涡里,强烈的情绪困扰,甚至会干扰认知能力的发挥,使得他们无法好好地检视问题。
这时候,有的孩子会以破坏已完成的工作来展现他们内心的挫折,就像伟伟把拼图片打乱、丢到地上一样;有的会大声嚷嚷“这很难、我不会”,同时嘟起嘴巴,拒绝继续尝试;有的则是两手一摊、静静地观望,什么也不做。他们没有动力,也无法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像是一只无助的小动物,放弃任何挣扎,在他们的眼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光芒。
低耐挫力的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解决困难,但是放弃和逃避的结果,就是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更没有机会从困难中磨练出能力来,也就无从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也越来越没有勇气面对挑战。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高耐挫力和低耐挫力的差别呢?主要的关键,就在于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成功或失败时,旁边的大人给他什么样的回应。仔细观察或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小时候几乎都是越挫越勇的斗士;像刚开始学走路的幼儿,跌倒了一定会再爬起来,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