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同的糖具有不同的致龋能力,从最强的蔗糖,到葡萄糖,再到麦芽糖、乳糖、果糖,但只要它们进入到你的口腔里,依附在牙齿上,就或多或少会给你的龋齿之路“添砖加瓦”。许多口香糖品牌推出所谓“防治龋齿的木糖醇口香糖”,其实也只是因为使用了不能被致龋菌利用的木糖醇作甜味剂,避免了更多糖的接触,木糖醇本身并没有防治龋齿的作用。
糖的致龋机理清晰明确,含有大量糖分的蜂蜜难辞其咎。人群调查也确实发现过度摄入蜂蜜与龋齿水准明显相关[2],少吃蜂蜜的人患龋齿的可能性更小。 [3]
抑菌≠防龋
蜂蜜“防龋”的说法,很可能是对蜂蜜抑菌研究的错误衍生。台湾的类似宣传常提到一位名叫莫兰(P. C. Molan)的学者,并依据他的研究和观点推出蜂蜜可防龋[4]。这其中是存在曲解的。
莫兰是新西兰一位研究蜂蜜的生物化学助理教授[ ]。他在一篇综述中谈到,蜂蜜在抗菌活性方面有不少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食用蜂蜜可能有减少龋病发生风险的作用,但还需要实验的证实[5]。如果我们就此认为他认同蜂蜜可以防龋,似乎不够充分。
尽管有研究发现未经稀释的和高浓度(75%)的蜂蜜对体外培养的变异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6],但完全看不出其有口腔抑菌方面的可行性。 (没人会“干喝”纯蜂蜜的,喝死人不负责呀!)而抗菌机理的推测,不论是葡萄糖氧化酶代谢葡萄糖产生有抑菌作用的过氧化氢,还是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起到抗菌的作用,都不足以支持防龋的说法。 (能达到有效作用的浓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