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精致敏,真的只是那些案例中「受害者的集體幻覺」嗎?
以「奶油香」經常使用到的丁二酮為例,已有諸多關於丁二酮會引發閉塞性支氣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的案例與正式調查。由於最早是爆米花工廠工人經常得到這種病,所以又名「爆米花工人肺病」,是一種因為肺部反覆發炎而導致支氣管阻塞的疾病,症狀包括乾咳、呼吸急促、喘氣有鳴笛聲及疲勞。又比如溼疹和異位性皮膚炎。
早在一九九二年,R Abifadel 等人就發表了一篇名為〈特應性皮炎對香精和香水的接觸敏感性〉(Contact sensitivity to flavourings and perfumes in atopic dermatitis)的論文。該實驗選取了十六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的兒童,與四位無病史的兒童,使用食用香精進行雙盲測試。結果有九名有病史兒童產生了過敏反應。
接著在一九九四年,G Kanny 等人發表了一篇名為〈幼兒對調味劑的過敏引發的皮炎〉(Allergy and intolerance to flavouring agents in atopic dermatitis in young children)論文,以十一名五歲以下兒童為對象,使用天然香草與人工香草進行了一項雙盲測試。結果十一個孩子中有九個對人工香草出現了溼疹與其他過敏反應。換回天然香草則一切正常。
香精的族類太多太廣,包含酯、醇、酸、醛、酮、酚、精油、醚等多個大類,食品中營造的風味也通常是多種香精的混合,無法在有限篇幅中一一盡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香精能夠引起的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離你我並不遙遠。只要細心留意食品中的「香精」兩字,同時觀察食用後的反應,尤其是孩童,真可以說是最容易觀察到的食品添加物危害之一。
另外,香精的製程始終是個謎。
素食界有一句名言說,「如果屠宰場的圍牆是玻璃,沒有人會選擇繼續吃肉。」
這句名言放在食品工業界,相信也一樣。
每天吃了一大堆的色素香精、水解蛋白、各種膠類、纖維素,這些到底是怎麼做的?
為什麼 Discovery 頻道有那麼多走進工廠拍攝生產過程的節目,卻從沒有拍過生產食品添加物的?
為什麼中文維基百科寫到香草香精時,簡簡單單幾筆帶過,完全不提製程。
同樣條目,英文維基百科卻大剌剌告訴你,香草香精的生產來自紙漿廠廢水,甚至時至今日,仍然有十五%的香草香精依舊來自紙漿廢水?
合成香草醛在一九三○年代變得普及,並開始從製作紙漿產生的廢料中提取木質素,取代了更早以前從蒸餾木材中提取的生產方式。到了一九八一年,加拿大安大略省 Thorold 的一家紙漿和造紙廠供應了全球六十%的合成香蘭素市場。
然而,木漿工業的後續發展降低了以廢料做為香草醛合成原料的誘因。由於環保木料、再生紙的使用等因素,用廢料來合成的成本提高了。
今天,世界上約有十五%香草醛的生產仍來自木質素廢料,其餘八十五%合成是透過兩步法,從石化工業中提取而來。
如果你想親身驗證這種明顯就有問題的添加物,絲毫不難:
第一步,去食品材料行花幾十塊,買一瓶最少量的香精。
第二步,裝一大杯水,滴入一滴就好,模擬你在食物飲料中會攝入的量。
第三步,做一杯,放在空間裡和它相處一整天;做五杯,慢慢邊工作邊把它喝完。
第四步,困倦、搔癢、紅疹、黏膜不適,上述症狀你可能會中一個。如果你都沒有,拿回家,你的家人可能會有人產生反應。
第五步,如果都沒有,恭喜,你體內的化工水平夠高,或許乾淨飲食一陣子再來試試看?
至少對我來說,我已經親眼和親身見證夠多,足以令我因恐懼而遠離了。
當然,有人會說,是不是毒,一切都是量的問題。水喝多了也會中毒呀!
只要有醫學實驗,定義「安全攝入量」,每天不要超量,都很安全。
好喔,那我們就先來看看攝入量的問題,後面再深入解釋醫學實驗與攝入量的制定。
像這樣的商品,台灣的法規說可以怎麼使用呢?
衛福部的檢索頁面中,台灣核准使用的九十種香精受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中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所規範,但九十種香精的使用限量都是「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
實際需要是健康需要?安全需要?販售需要?保存需要?還是獲利需要?
適量又是0.1CC?1CC?10CC?還是100CC?
法規有說喝多少是安全的嗎?沒有。
那表示可以當水喝囉?顯然也不是。
所以我是喝一罐飲料會產生健康危害,還是五罐?十罐?
這個問題,衛福部任何一個官員,立法院裡任何一位委員,都無法回答。
甚至,在台灣,你想在買食物時避掉香精都十足困難。
因為無論是香精還是肉桂,成分表上可能都寫成「香料」。
只有愛惜健康的我們不斷地呼籲身邊的人重視,這可悲的現況才有可能改善吧?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正當冰淇淋:進擊吧,真材實料的味覺教育!揭露成分表的祕密,遠離添加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