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感受可控期
臨床上,我們常和許多爸媽討論育兒之道,有一次,有位媽媽正為了前晚親子大吵一架而苦惱。到了晚上的卡通時間,由於孩子該做的事都沒完成,媽媽不允許孩子看卡通,爭執一起,雙方都不讓步,孩子長時間哭鬧不休,睡眠儀式無法完全執行,延宕了睡眠與起床時間不說,這場仗直打到隔天早餐都沒結束。
這個例子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和家長約定好的事沒做到,之後又無法管理情緒才產生的結果,其實不然。一般幼稚園下課大約是下午4點,雙薪家庭的爸媽則必須等到五點半或六點才能接孩子。在此期間,孩子可能和友伴玩耍或上各種才藝課程,回到家的時間極可能已是晚上八、九點。
如果以下午6點為例,到晚上9點睡覺之前,學齡前兒童需要完成的事有:自己脫放衣物、拿出餐盒給家長洗、洗手準備吃飯、吃飯、洗澡、寫作業、玩遊戲或看電視、收玩具、拿出聯絡簿/把聯絡簿放回書包、刷牙、聽故事或睡前聊天、準備睡覺……一一羅列後,相信連爸媽都會覺得「這麼多啊,孩子真的記得住?做得完嗎?」
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齡前兒童需要處理的事務變得繁雜,很可能壓縮到睡眠時間,睡前顯得太亢奮,除了行程被壓縮,繁雜事情一多,一定會覺得現在的生活不像以前沒上學時那樣輕鬆,心裡一定滿滿的不解及不滿。換言之,小孩若該做的事沒完成,不見得是他們不願去完成,請先試著聽聽小孩的心裡話,或許他們需要一些大人的協助。
也想提醒爸媽們,回到工作領域後開始忙碌且有壓力,對小孩的容忍度也可能隨之下降。如果感覺到這樣,請記得211頁分享的,找時間好好自我疼惜一番。我們針對這種情況整理出以下3點並說明具體處理策略,以協助孩子做得快也做得好,還能促進睡眠品質。
◎了解孩子注意力發展之特性
一言以蔽之,孩子可以完成這些事,只要他們有良好的注意力運作能力。包括了注意力警覺,也就是隨時偵測到訊息,比如孩子一回家聽到你說「趕快拿餐盒出來」,他可以在放書包的同時聽到你的提醒;注意力轉移,也就是注意力可以在兩個需要被注意的事物間轉移,例如孩子把餐盒拿出來之後,繼續把書包從客廳拿回房間;注意力的衝突排解,也就是決定需要關注的事物並排除環境中的干擾,好比孩子知道玩玩具之前要先做作業。
這些注意力面向和大腦的發展成熟度有關,在《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書中有簡易明瞭的說明與提升注意力的策略,此處不細談。我們更想強調的是,學齡前兒童要能在回家後完成許多事務,以及睡前儀式,然後入睡,需要仰賴良好的注意力運作能力,但這個要求對於4~6歲的學齡前兒童而言太嚴苛了,他們的大腦尚未完全發展成熟,面對一連串事務,若沒有提供任何協助,孩子是「做不到」,而不是「不願做」。
◎協助安排優先順序與設計各種提示
了解注意力發展的特性後,我們可以幫助學齡前兒童把每天回家後需要完成的事情,依照順序用簡單的圖示畫下來,接著在每個圖示旁邊標上數字,貼在家裡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每天回家以後,先帶孩子看一遍,做為自我提醒。由於孩子的時間感還不穩定,不像大人會頻頻注意時間,可以幫孩子設定倒數計時器。
我試過帶著大班的孩子一起認識時鐘,發現孩子雖然知道時間正在前進,卻無法警覺時間還剩下多少。當我運用了倒數計時器,孩子便能透過清楚的視覺提示安排時間。有趣的是,孩子在過程之中有更多參與,比如提示圖是自己畫的、倒數計時器是自己挑的,就更有意願完成任務。
◎完成事務的同時,兼顧聊天與情緒需求
4~6歲學齡前兒童喜歡說學校發生的事,也喜歡說故事,如果全部等到睡前儀式才做,很可能延遲入睡時間。若能協助孩子在同一個時段完成兩項任務,就有機會縮短睡前儀式,避免睡前太過亢奮。建議爸媽善用吃飯、洗澡、玩玩具時,一邊與孩子聊天。透過主動好奇的態度,鼓勵孩子多多說明,並同步觀察孩子在述說時是否伴隨著表情或肢體動作的變化,適時善用語言或非語言訊息(如擁抱、表情)表達你對孩子的理解。
由於學齡前兒童已能流暢表達,若孩子有些負向感受,我們「不」這麼做─「不」急著判斷事件的對錯:像是「沒帶水壺就是你不對啊,怎麼可以拿同學的水壺喝水呢,難怪會被處罰」,孩子會很傷心。「不」否認孩子的感受:像是「沒帶書包有什麼好緊張的,上次某某不是也沒帶,他也沒怎樣呀」,孩子會不知所措。
為了承接學齡前兒童的負向感受,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展露「感受沒有對錯」的態度:就像我們吃喜歡吃的東西、玩喜歡玩的玩具會有「高興」的感覺,如果今天同學不跟我玩,或是玩具不借我,我會有「難過」的感覺;如果今天被老師誤會了,我會有「生氣」的感覺。告訴孩子我們會高興,會難過,也會生氣。
讓孩子體會「感受會改變」:透過孩子喜歡的活動或遊戲(動態性互動遊戲更好),讓孩子擁有「感受會改變」的體驗。比如雖然在學校時覺得很緊張,但洗澡玩水又覺得好開心。如果孩子的情緒很強烈,可以先幫助孩子「命名情緒」(爸媽協助說出:沒帶水壺好緊張喔),或是協助孩子「表達情緒」(爸媽詢問:沒帶水壺有什麼感覺呢?)。然後,再藉由下一個活動改變感受及情緒,讓孩子擁有「感受會改變」的體驗。
如果孩子拖延了晚上需要完成事務的時間,導致玩玩具的時間減少,出現情緒性反應,可透過「提問」引導孩子關注他的身體感覺(如:臉熱熱的、拳頭握緊)、關注他的情緒感受(如:好生氣)、關注他的念頭(如:不能繼續玩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會過去。或是善用一些有趣的小活動,比如把玩具船放在平躺孩子的肚子上,協助孩子練習緩慢深長的呼吸。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0-6歲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媽好日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