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被確診,人生像是從彩色變黑白,尤其最擔心有奪命風險的併發症風暴來襲!全台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220萬人,是十大死因第5位!不但「糖尿病時鐘快轉」,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更有年輕化、病齡長期化的現象。尤其一旦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恐引起「三大、三小」併發症,甚至有奪命的危機!華人健康網特別邀請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醫師,分享穩控血糖3大關鍵的撇步,包括慎選醣類食物、中等強度運動等,教大家從心啟動與糖共舞!
【糖尿病的成因】:
糖尿病的成因是多因性的,主要包括年齡老化、遺傳基因、生活型態改變等。首先,糖尿病在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盛行率最高,提升幅度也最快,老年族群佔所有糖尿病人口的40%以上,所以有高齡化的現象。根據臨床發現,平均18歲以上10個人即有1人,而65歲以上3~4個人中有1人。此外,在遺傳基因方面,如果父母都罹患糖尿病者,子女患糖尿病的機率約是普通人的15-20倍,而且2型糖尿病的遺傳因素高於1型糖尿病。以及隨著少動多坐的「坐式生活」型態增加,也與肥胖盛行率增加呈正相關。肥胖會降低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成為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容易引發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的定義,指的是人體內的胰臟不能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於是形成糖尿病。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以下三點:
1.糖化血色素(HbA1c)≧6.5%
2.空腹8小時血糖≧126 mg/dL
3.75公克糖水試驗2小時血糖≧200 mg/dL
以上無症狀者以上要檢查兩次,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狀的人,只要隨機血糖超過200 mg/dL,就可以診斷。
【認識糖尿病─張三李四的故事】:
雖然,初步了解糖尿病的定義與診斷標準,但是聽到「糖尿病」會馬上令人想到什麼?馬文雅醫師先藉由淺顯易懂的「張三與李四的故事」,來教大家認識糖尿病。
「張三、李四兩人都來到醫師面前,要判斷誰有糖尿病,依據糖尿病定義就是:要看誰的身體不能代謝糖,就可以說是有糖尿病。
於是,要先判斷張三、李四誰的身體能代謝糖,兩人都來做糖水檢測,即以75公克糖水試驗,如果李四喝完糖水2小時,血糖仍然超過200 mg/dL,李四就有糖尿病,李四於是不吃東西、不喝糖水,空腹8小時血糖仍然大於126 mg/dL,而張三小於100 mg/dL,是正常人。
如此看來,李四可能代謝血糖有問題,但是,李四不服氣的說:可能是我昨天晚上多吃了一顆蛋黃穌,所以不算要重測,醫師於是就再幫他檢測糖化血色素。
所謂「糖化血色素」,是血管內有紅血球,紅血球在體內循環可以存活120天,如果過程中碰到高血糖,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會被糖化,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過去90~120天約3個月左右的血糖。經過測驗,張三糖化血色素小於5.7%,而李四糖化血色素大於等於6.5%。
經過以上三種檢測結果,醫師便對李四說:「不好意思,你的空腹血糖超過126 mg/dL、喝完糖水試驗超過200 mg/dL、糖化血色素超過6.5%,三者都中鏢,雖然沒有不舒服症狀,但是,我們會說可能李四有糖尿病。
但是,其實,張三與李四是同一人,為什麼呢?
原來張三是李四年輕的時候!
馬文雅醫師進一步補充說明,糖尿病某種程度來說,是血糖代謝的能力隨著年齡下降而引發。可能一個人18歲時,即使喝很多含糖飲料都沒有事,2個小時後血糖就正常了。但是,年紀漸大到了40、50歲的時候,同樣喝含糖飲料,就不行了。正如同年紀大的人頭髮會變白,器官會老化一樣,除了一部份跟年齡有關,其實還有很大一部份是與基因息息相關。例如,一個家族的父母在60歲的時候發現有糖尿病,所以子女到了60歲的時候,也可能發生血糖代謝沒有那麼好而發病,甚至有可能提早發生。
所以,糖尿病年輕化,其實是與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張三是否有機會不要變成李四?
馬文雅醫師表示,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研究証明,過去有研究找中間3.5的人,即血糖在空腹血糖在100 mg/dL到126 mg/dL之間的人,喝完糖水在140 mg/dL ~200 mg/dL、糖化血色素5.7%~6.5%中間,這一群人就是有一點高,但是又不是太高,要看他們這一些人處於高風險或糖尿病前期的人,是否會惡化成為糖尿?研究將這樣類型的人分成以下三組:
第一組的人都不管他,只是持續觀察,結果發現,每年會有6%到22%會變成糖尿病,15年後有6成的人會變成糖尿病。第二組的人進行飲食的改變,體重減輕7%並搭配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結果糖尿病風險較第一組降了58%。第三組的人服用藥物,只降了3成左右變成糖尿病的風險。
所以,從預防的角度來看,想要使張三變成李四的的速度延緩,可見生活型態比較重要,當然運動也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現象
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問題也蠻嚴重的,因為飲食習慣包括喜歡喝手搖飲、吃甜點,甚至被形容是「把身體泡在糖水中」。但是,如果看到有人這樣做的時候,可能正是因為體內缺乏這個東西,只是補充不夠的部份。甚至,即使看到有糖尿病病人在注射胰島素,他們也都不喜歡別人看到而可憐同情他們。糖尿病為什麼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研究發現,成年之後的體重增加15公斤,糖尿病的風險多6倍。如同胰臟在20歲時要管這樣體型的人,到了40歲要管一個很大體型,就像一個引擎從小車放到大車就跑不動了。至於,為什麼成年人體重會增加?主要是吃的比身體需要多,大部份是因為壓力促成。
聽到有人說,糖尿病年輕化就是因為年輕人不忌口?馬文雅醫師說,我不太喜歡「忌口」這件事,病人會覺得喜歡的東西被剝奪限制了,甚至也不喜歡談「控制」,感覺是指責,我喜歡說「管理」,自己做好管理、管理好體重與情緒壓力,以及飲食習慣,這樣病人才不會感覺被貼上標籤。關於「忌口」這件事,希望藉此機會替患者說幾句話,其實老病人對忌口是很嚴格,也是很自律的,他們會長期管理飲食與吃東西的慾望,對他們有時蠻佩服。反而容易暴飲暴食、不忌口的人,往往是還沒有被診斷出來有糖尿病的人。
特別是年輕人如果在這個年紀剛被診斷出來有糖尿病,心中會感到憤怒、悲傷、害怕等情緒反應都會存在,門診發現有的30歲女生被診斷出來,甚至會在門診哭泣。曾經有年輕患者表示,以前都責怪父母說:「你都不忌口,才會得到糖尿病…」,結果自己得到糖尿病的時候,便難過的要命。其實根本沒有吃什麼,是基因讓他的胰臟功能在這個時候變成這麼差所致。
當一個人沒有特別愛吃糖飲、甜食,可是胰臟在製造胰島素的能力,在基因的限定上他就是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不足以應付,所以,在華人當中有比較瘦的體型的糖尿病,就屬於這種類型。因此,糖尿病不一定是肥胖者的專利,瘦子也要注意!
【糖尿病多元可分成四大型】:
第一型糖尿病:
比較少見,是重大傷病,患者很無辜,發病時就是身體無法製造胰島素,原因不確定,有可能是免疫因素,也有可能病毒感染之後的後遺症。一發病的時候就是沒有辦法製造胰島素。看到青少年在使用胰島素治療,多是這一型,屬於非戰之罪,即本身沒有胰島素。明年是胰島素問世一百年,此類型的人在一百年前平均存活不到2年,胰島素的發現治療了患者,讓患者從絕症變成可以延長壽命,甚至活的長久,並能改善生活品質。
第二型糖尿病: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屬於此型,是年紀大了以後胰島素不夠用,或肥胖導致胰島素不夠用,不是完全沒有胰島素,只是不夠用,不夠負擔吃的東西。這種類型的患者補充胰島素是否會有幫助?其實要看缺少的程度,有一些病人胰島素很多,只是身體反應很差,這樣的病人如果可以減肥減很多、脂肪減很多就可以改善,因為脂肪會干擾胰島素的訊號。有些病人說運動瘦好多,之後糖尿病就好了,大概就屬於這一類型。我們稱之為「糖胖症」,可能是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脂肪太多導致胰島素太累了,如果脂肪減少,胰島素的功能就可能變得順利,不必分泌太多的胰島素的時候,於是自然就好了。只要是減重手術後血糖變正常的病人,大概都屬於這種類型,這就是第二型當中的「糖胖症」。
但是第二型的患者大多數卻是瘦瘦的也不胖,就是年紀大了,醫師發現血糖高了讓他吃藥,一開始效果不錯,但是隔了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就變成要打胰島素,就是胰臟功能慢慢退化了,和基因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糖尿病歷史已經有一、二十年的人,比較像這類型。
第三型糖尿病:
是懷孕的時候發生的妊娠糖尿病,懷孕的時候血糖偏高一點,但是生完小孩就又恢復正常沒有事,但是未來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比較高。可是,現在的人都比較晚生,本來有可能在三十、四十歲的時候,糖尿病的風險就提高了,如果本身有肥胖的問題,很有可能在懷孕就發生妊娠糖尿病,但是生產後也沒有回復到正常,此時就需要靠藥物治療。
第四型糖尿病:
是其他型較少,例如胰臟發炎,或喝酒造成,或是吃某些類固醇藥物造成,或是胰臟開過刀,或內分泌特別疾病造成。
【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
提到糖尿病的症狀,一般都會想到「三多一少」,「三多」即吃、喝多、尿多。馬文雅醫師表示,其實,只有大約3分之1的人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血糖超過180mg/dL以上才會出現在尿糖裡,如果在180mg/dL以下,血裡的糖還不會出現在尿裡,所謂三多一少是指食物吃進去從腸子吸收到血管裡,正常情况胰臟會馬上分泌胰島素,糖會立刻被收到身體裡,所以肌肉會拿去用,脂肪存起來。反之,如果胰島素沒有發揮作用,糖沒有吸收到細胞,沒有被得到營養,就從小便流走,所以吃進去的東西沒有吸收,就從小便流走,就是尿多,跟著也會口渴,此時細胞沒有得到能量,便會通知大腦說:「我很餓」,就會想吃。大家要知道,糖尿病患者的胃口好、食慾好、不想忌口,這些是症狀,並不是因為他們愛吃。正常人正餐與餐中間不會想吃東西,尤其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吃完早餐還不到午餐就覺得餓了,一天甚至吃超過五餐。其實,少量多餐反而是使胰臟不斷在加班。
另外,「一少」,即體重會減少。必需要血糖非常高,通常會出現三多一少的人,其糖化血色素都在兩位數以上,如果一個人只是糖化血色素8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但是體重出現減輕,就必需檢查看看是否有別的原因。
透過定期檢測或做健檢把關,可以及早揪出糖尿病。但是,多久做一次檢測呢?有的人會擔心害怕,所以會不停的想做檢測,如果糖化血色素在5.9 mg/dL以下,發生糖尿病的機率是低的,但是如果已經6.4 mg/dL了,就像是可能過了一個農曆年就變成糖尿病了,所以仍然有差別。因為春節過年大魚大肉吃下肚,很容易增肥好幾公斤。
糖尿病必需擔心的是併發症,尤其,可能引起「三大三小併發症」!糖尿病就是身體不能代謝糖,所以血管內糖會比較多,如果血管長期在高血糖的環境內,就容易產生慢性併發症,都是跟血管有關。可是糖尿病也有急性併發症,例如血糖太高或太低,也會有問題。不過大部份來說,慢性併發症就是器官出狀況,那麼慢性併發症的血管併發症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大血管、小血管。
《三大血管併發症》
●心血管:糖尿病引起心血管相關併發症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心衰竭等。
●腦血管:糖尿病引起腦血管併發症,主要慎防腦中風。腦中風是指腦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因血液與氧氣供應不足而失去功能。
●周邊血管:周邊血管擔心的主要是動脈狹窄,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會加速動脈硬化及血管壁增厚,造成血氧通透性變差;血液凝聚功能增強,容易形成血栓容易形成,而引起管腔狹窄、阻塞,造成下肢缺血。
《三小血管併發症》
●腎臟病變: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患者可能需要洗腎,也常導致病人死亡。
●眼睛視網膜病變:無論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因長時間高血糖,恐引起眼部視網膜血管病變,稱之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有許多類型,例如:多發性周邊神經病變、局部性神經病變,或單一神經病變。
【糖尿病治療指南─日常保養】:
糖尿病的治療有三大基石就是:飲食、運動、藥物並搭配自律的生活,做好自我管理,一個自我管理好的糖尿病人的壽命,可以和正常人接近:只是,有的人可能運動有困難,就必需在藥物多加強;或是有的人經常有應酬需求,同樣也是在藥物多加強。
一、糖尿病飲食
許多糖尿病人是很自律的,飲食如果要管理,重要的是監測,如果吃完食物血糖還不錯是綠燈,但是吃完食物血糖飆很高,則表示是紅燈,就是地雷。關鍵是吃完後是否願意測一下血糖。
糖尿病人尤其要注意澱粉食物的選擇與攝取,究竟要怎麼吃?有關澱粉的選擇,應該注意熱量不等於分量不等於含醣量,不要超過每日身體對醣的需求。
澱粉有的分為精緻糖、升糖指數比較低的糖,我們最好挑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白米與糙米,就是選糙米比較好,而一碗白米與三碗糙米相比,哪一個血糖會比較高?以分量來看,是三碗糙米的血糖比較高。
也有人說,糖尿病患者只能吃芭樂、番茄,其實又錯了,只是要注意有些水果的甜度比較高,所以營養師會教病人學會代換,例如一個拳頭大水果大約是15克的糖,所以學會吃什麼可以代換很重要。蔬菜的含糖量少可忽略,但要注意水果的含糖量比較高。尤其,在六大類食物當中,碳水化合物(包括飯、麵、地瓜)都是同一類,都算澱粉食物;奶類不加糖即含乳糖、水果不加糖也含果糖,所以這三類是含糖的食物,其他三類是不含糖的食物。有的病人會抱怨說:「我都沒有吃肉,為什麼血糖會這麼高?」馬文雅醫師回答:「因為吃肉跟血糖高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就像考國語,不要一直讀數學一樣」。此外,相對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以適量,只是要注意對血糖影響小的食物。
二、糖尿病運動
如果想降血糖,糖尿病治療指引有建議,做中等強度的運動,就是可以講話,但是不能唱歌的程度,而用走的運動效果有限;一般運動降糖化血色素的能力是0.7%,如果是糖尿病人,鼓勵最好飯後走10分鐘,因為飯後血糖上升,此時肌肉去收縮的時候會需要糖,會把血管內的糖抓來用,所以飯後稍微走一下運動,飯後血糖會稍微降回來一點。比較不建議已經餓很久了才去運動,因為有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藥物已經很強,可能有低血糖的風險,已經空腹很久了,藥效卻還在,然後還去運動,可能出現低血糖而暈倒,這樣十分危險。
總之,好的運動不論強度如何,如果有一定的紓壓效果,對糖尿病病人來說,都是有幫助的,因為壓力賀爾蒙會讓血糖增加。
三、糖尿病治療藥物
糖尿病藥物種類繁多,包含口服藥物與注射針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治療目標和相關風險,選取不同機轉的合併治療,除了良好血糖控制外,也有器官保護的作用。
口服藥物六大類:
●雙胍類(Biguanides,最為人所知的成分為metformin)
●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i抑制劑,俗稱排糖藥)
●胰島素敏感劑(TZD)
●雙基胜肽酶-4抑制劑(DPP4)
●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AGI)
●硫醯基尿素類(SU)
注射藥物兩大類:
●insulin胰島素
●GLP1-RA腸泌素製劑
糖尿病用藥迷思
另外,有關糖尿病的藥物治療也有不少迷思,像是「打胰島素要永遠打下去嗎?甚至會洗腎嗎?」
馬文雅醫師表示,打胰島素會洗腎」這件事,一定要澄清一下,在胰島素還沒有發明之前,有一位醫師做了一項研究,把狗狗的胰臟切掉,然後發現狗的血糖就變高了,由於狗的一年壽命相當於人的7歲,之後觀察狗的血管、器官、腎臟開始慢慢一個一個壞掉,但是狗沒有打胰島素,也沒有吃任何的藥物,為什麼這些都會壞掉?所以是否是糖害的?而不是藥害的!
有人看到鄰居本來是吃藥,後來打胰島素,最後也洗腎,就認為是胰島素所害變洗腎,其實不然,胰島素在腎功能不好的病人身上是安全的,所以,如果腎功能比較差,不太能代謝其他的藥物,有時候藥物的選擇也變少,因為很多藥平常都能照顧血糖,但是腎功能不佳的人代謝差,並不是藥物所害,而是疾病本身腎功能退化了所致。
胰島素是最有效的,能很快的把飆到1000mg/dL的血糖降下來。所以,對於一個已經在洗腎的患者來說,如果血糖高,使用胰島素是安全有效的做法。現在隨著藥物的進步,可以從肝臟代謝不必經腎臟代謝,所以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也能使用,也就是現在治療武器變多了。透過有效藥物治療,的確可以延緩糖尿病惡化的進程。
為什麼需要治療糖化血色素?根據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併發症就多20%~30%。所以如果把糖化血色素降到安全範圍,就等於器官得到保護。儘管紅血球被糖化,骨髓每三個月再造新的紅血球就有了;但是,血管被糖化後,是無法再造一條新血管出來的。所以,糖化血色素只是在反應血管被糖化的程度,如果糖化血色素不高,就代表你的血管是安全的,糖化血色素長期維持穩定,相對器官受損的機會很低,就不必擔心。
如果糖化血色素長期測出來都是200mg/dL,會讓血管產生病變,但是如同「溫水煮青蛙」沒有感覺,時間一久血管病變對器官產生傷害是很大的。我們最怕病人沒有感覺。
患者經常會問醫師:「我都不痛不癢沒有什麼症狀?那為什麼醫師一定要我吃藥?」其實醫師在治療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現在保護好,未來10年後的血管保養的可以還不錯。就像有的糖尿病病人已經30、40年,仍然可以保養的像原裝的一樣好好的。
有關糖尿病的治療,病人經常會問:「糖尿病會好嗎?」
馬文雅醫師表示,碰到病人問這一些問題時,我會反問對方:「什麼叫做好?」有的人認為血糖跟正常人一樣好就是好,有的人認為不要吃藥就是好,有的人則認為能大吃大喝就是好。但是,從醫學角度來看,所謂的「好」,就是如果血管器官得到保護就叫「好」,血管不會因為高血糖受到傷害,從這樣的定義去看,糖尿病是會好的。有的人執著於不要成為一個需要吃藥的人,這樣就是好,可是事實上,糖尿病患者當中有一部份的人是只要靠飲食、運動,就能把血糖維持到接近正常的範圍,我們可以把這稱為「生活型態的治療」,而有些患者除了「生活型態治療」之外,還需要搭配藥物才能治療,無論是哪一種治療,只要三高(血壓、血糖、血脂)都達標,其實就能和一般人一樣長壽。
四、糖尿病定期監測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注意飲食、運動、藥物之外,還有要定期監測,就是要管理,包括測糖化血色素、飯前飯後血糖、膽固醇有無達標、視網膜有無病變、眼底如何、尿蛋白有無跑出來等,所以監測是很重要的一環。
【醫師叮嚀】:
馬文雅醫師最後提醒,要及早揪出糖尿病,健保署有免費的成人健檢,可以多加利用,無症狀40歲以上的人,可利用每三年檢查一次的機會,其中包括空腹血糖沒有超過100mg/dL就不必擔心,如果已經超過100mg/dL,還未超過126mg/dL,此時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