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工作人员到长青中心推广快乐量表。我们使用忧郁量表找出十二名受测者,施以八周的课程,每天写快乐量表。中心里的老人大多是公教退休,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然而,他们通常也是最不容易改变想法的一群人,而且经常嫌东嫌西、怪别人。但是在记录快乐量表后,在与他人见面时开始会打招呼,还会关心彼此的分数。
这样的问候,无形中成为一种互相提醒。如果希望自己的快乐分数提高,就会更专注在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面。例如,有位老奶奶发现,孙子来看她的那一天,她的快乐指数都很高,于是开始每周主动带孙子到公园玩。祖孙相处的快乐情绪加上运动,成功帮助老奶奶“戒掉”长期服用的抗郁剂和安眠药。
我经常看到人们在初期,乱说自己的快乐指数和评分理由,一看就是在诊间外面匆忙写的,这么做其实是在阻碍自己。除此之外,检视自己的评分理由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例如:
“在周末的早上吃了丰盛的早午餐,得到7分。”
“下午和朋友出发去垦丁,得到9分。”
出门玩乐虽能获得快乐,但问题是,人们不可能每天都去台湾垦丁玩和喝下午茶。即使真的可以每天去,也会因为疲乏而失去乐趣。
正常人的生活,大多时候都是在工作或是在家中度过,因此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事件才是最重要的。若是只依赖短暂的假日旅游或美食,一旦回归日常又会处在失落的状态中。
找出快乐的事情,其实就是正面看待自己的事,无论是小正面或是大正面,过程就是在调整想法,转化认知。根据看诊经验,询问个案某段期间的情绪状态时,往往得到的答案是“还好”“差不多”“心情不好”等笼统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