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1/9/27 下午 12:12:36

銀髮族咀嚼吞嚥障礙,越吃越少?日本研究:老人厭食症增加40%失能風險

(關鍵字: 銀髮族 , 老人 , 厭食症 , 董氏基金會 , 失能 , 吞嚥障礙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為了讓大眾更能關心及了解老人厭食症,透過教育、臨床評估、食品生活化及促進食慾和進食技巧,讓長輩有食慾、吃得下、吃得營養、吃得開心。(圖片提供/董氏基金會)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為了讓大眾更能關心及了解老人厭食症,透過教育、臨床評估、食品生活化及促進食慾和進食技巧,讓長輩有食慾、吃得下、吃得營養、吃得開心。(圖片提供/董氏基金會)

銀髮族不可忽略的咀嚼吞嚥障礙

國內65歲以上的社區銀髮族有21.8%每週至少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換句話說,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而在長照機構裡,吞嚥障礙的問題更是常見,約有51%有吞嚥問題。吞嚥障礙已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分類,每日三餐面臨咬不動、吞不下、常嗆咳時,吃東西不再是享受,是一件辛苦的事,人生將會索然無味。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王亭貴理事長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如同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有時也會有一些吞嚥功能的障礙,例如:偶爾嗆到,容易有食物殘留在喉嚨或口腔等。這些問題常常只是生理的老化,只要稍微注意食物的準備、進食的姿勢、進食的環境等便可以明顯改善。但仍有些長者其吞嚥功能有較大的異常,如不經過專業吞嚥治療可能會有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甚至死亡。長者之吞嚥異常需尋求專業的治療情形,包括曾經有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症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這些長者一定要接受完整的吞嚥評估及治療。

王亭貴理事長再次說明,有時民眾難以判斷長者是否有吞嚥障礙,故建議利用自我評估工具表(Eat-10),若異常再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包括復健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牙科醫師、語言治療師)。通常經過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介入訓練或治療對策,仍有機會改善吞嚥功能,進而恢復由口進食的能力。治療策略包含調整用餐姿勢、餐具大小、口咽部運動、注意力及環境調整等,而調整飲食質地是其中一個治療的策略,需經過個體評估後再和營養師、護理師共同教育咀嚼吞嚥障礙患者的照顧者,如何製備相對應的飲食質地,以避免提供不適宜的飲食質地反而讓病情惡化。

推動銀髮友善食品的重要性

台灣經濟成長加上邁入高齡社會,長者逐漸注重自身健康與著重飲食品質提升,孝親族群需要營養便利且多樣化銀髮餐食產品協助家中長輩,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則亟需業務型食材以減輕日益增加的備餐壓力,面對長者老化生理變化及營養需求,發展質地調整與高營養密度餐食至關重要。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楊炳輝副所長說明,在農委會計畫支持下,食品所推動使用在地優質農產食材,於良好生產品質基礎上,發展質地、營養、包裝、備餐等面向切合長者飲食需求之銀髮友善食品,同時因應長者牙口需求,參考全球食品質地分級研究推出臺灣包裝食品質地區分規格4等級,輔以質地友善標示,以方便選購辨識。期經各方投入持續創新發展,以新技術新設計照顧長者日常餐食,使得我國長者能吃得下、吃得好、吃得夠、吃得巧。

進食技巧讓人生最後一刻也能由口進食

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說明2013年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且當排除的食物愈多,越不容易得到足夠的營養,進而產生衰弱及各項疾病的惡性循環。因此飲食上,提供提升銀髮族食慾和進食技巧如下,希望長輩都能吃到美味及記憶中的料理。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為了讓大眾更能關心及了解老人厭食症,透過教育、臨床評估、食品生活化及促進食慾和進食技巧,讓長輩有食慾、吃得下、吃得營養、吃得開心;不需插管灌食或只能吃流質食物,一道可口的飯菜比什麼靈丹妙藥都要有效。希望長輩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能由口進食,與親愛的親友一起享受美味的料理,有了胃口就有能力享受有滋有味的人生!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