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1/8/27 下午 06:13:40

憤怒、悲傷等不同情緒隱藏什麼需求?精神科醫師:3點建議幫助解開情緒結

(關鍵字: 情緒 , 精神科 , 憤怒 , 需求 , 悲傷

然而,問題不只在於去回應情緒。第一課的伊凡就是這麼做的,但結果卻不是很好。如果感到憤怒,不代表就要去辱罵惹到我們的人,也不代表我們必須帶有攻擊性或不在乎。

有一些脾氣不好的人,會為自己不好的語氣找藉口:「別往心裡去,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太生氣了。」這完全沒有辦法為我們的不禮貌或不在乎做辯解,學習控制怒氣是自己的責任。但在這個感受的背後,總有一種某人做了令我們不開心的事情的感覺。

我們必須去辨別對方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不好,還是它對自己其實是好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憤怒是最符合這種狀況的情緒。

但也許我們會發現,討厭的事情和那個人或那個情境無關(伊凡所打的人,並不是他真正生氣的對象),或者,當自己想清楚後,會發現沒有必要和對方生氣(就像伊凡對無辜的熱水器生氣一樣)。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重新檢視那個狀況,改變一下自己的觀點,這有助於平息自己的感受。如果所得出的結論,是那個情況確實很糟,必須做些什麼。但做些什麼,不代表就一定要去告訴那位惹到自己的人。以故事中的老闆(順帶一提,他的情緒調節也不是很好)為例,如果有人在生氣的時候回他:「你真沒教養!」

可能會造成許多種後果,有可能那人會被解僱,或者加劇彼此間的問題。比較有效的做法,可能是和同事抱怨老闆的不是,然後尋找應對策略,以降低它所造成的困擾。

觀察其他同事是如何回應的,那能讓我們當作參考範例,如果可以演練的話會更好,處理問題的方法從來都不只有一種。

如果能掌握自己的能力,並讓情緒透透氣,它就不會累積在心裡。但這有時候並不容易,因為情緒和反應能力受到了一些阻礙。

我們常會感覺自己受到驚嚇,但卻不保護自己免於傷害;我們感受到不對等的羞恥感,卻不會去調整自己的社交行為,而是選擇離開那個社交圈;我們也可能忍住了悲傷,卻使憤怒變成了無力感。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