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勒索是关系的共构,越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感不清晰的人,越容易受人影响。但究竟为什么在这么痛苦纠结的关系里,他们还愿意一直被影响,这当中的关系利益或酬赏又是什么呢?以下是几种共构与酬赏机制:
1.孩童时期“照顾者”就是你的全世界。而当孩子被全世界需要时,会感受到连结与归属。因此,越是被否定的孩子,越需要黏人,从别人身上获得肯定或认同,孩子需要“被需要”没错,但当他被需要的感觉是透过“情绪勒索”般强烈的情绪喂养时,就非常危险了。这时,情绪勒索的存在,反而是一种深刻爱与归属的感觉。若失去这层连结否定的孩子将会感到失根。
2.拼接式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是片段片段拼接起来,从他人眼里建构自我。如果你经常会说:“我妈妈说我怎样怎样”那代表你内在母亲的组成很高,容易缺乏“自我价值”跟“自我意识”,会顺应母亲的思路走,享受被人决定人生的轻松感,无需真正长出自我意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反正好坏都是母亲决定。
若要摆脱情绪勒索,就要看懂共构与酬赏机制。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能够更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要做什么,并为自己负起责任,就能给出足够的支持与安全感,无须依附于他人的认可,而不断被控制。如何面对父母或长辈的情绪勒索呢?首先,需要能分清楚彼此的责任。
那天我在演讲时,学员Kevin 发问,他在父亲仍在世时,很想到加拿大去念书,却被母亲阻止,说父亲身体不好,不知道还有多少时日可以陪伴他,Kevin 把话听进耳后就决定不出国了。父亲离开的几年后,Kevin 依旧想出国念书,母亲就开始说:“有必要离家这么远吗?你就这么想摆脱我吗?”惹得Kevin 很苦恼,因为母亲一直强调,如果爱他就应该陪在他身边,但Kevin 一直有个无法实践的梦,不时感到无奈。
我相信,这个例子大家都不感陌生。当你想达成梦想时,父母成为你梦想的羁绊,还责难你的梦想不切实际与背叛亲族,但这些责备与恐惧背后,其实是父母满满的分离焦虑,他们无法预见孩子离开后的孤单,更不愿去承受孩子飞走后,两老需要大眼瞪小眼的生活。
因此,在所谓的“责任”议题上,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家庭历程任务”,另一是“个人成长任务”。在家庭历程上,当孩子成年,就该成家立业,独立出去,拥有自己的家庭,或拥有自己的事业。家庭阶段也会从满巢期过渡到空巢期的阶段,也就是说,原本家中的孩子都在巢穴里受父母的哺育跟滋养,到了成年茁壮后,该具备能力飞出巢穴,成立自己的巢穴,家庭就到了没有小孩的空巢阶段。
空巢期的家庭任务,就是卸除父母的角色,好好回到夫妻生活上,重新回归两人生活,若夫妻中有一人离世,则是回归到自己身上,重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