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狀的產生其實與食物大有關係!根據憂鬱症的診斷定義,憂鬱症至少可能還包含有睡眠改變、食慾改變、幾乎每天覺得疲累等身體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黃允臻說,從種種角度來看,憂鬱是一種全身是病、莫名無助的感覺,但又找不到明顯確切病因。因此,身體的諸多不適確是因為低落情緒導致而成的怠忽延誤了就醫診斷黃金時期。
黃允臻指出,有些食物吃越多反而心情更憂鬱,即所謂的「升壓食物」,包括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以及酒精、咖啡因飲料。就生理因素來看,人們大腦中有所謂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和腦內啡,這些物質的分泌會影響人體情緒調節,如果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異常,就可能造成憂鬱症狀產生。
目前的精神醫學領域研究已經顯示,一旦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分泌過低,就容易出現憂鬱症狀。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與情緒變化更是息息相關。研究指出,規律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分泌,若搭配照照日光浴、曬曬太陽可合成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抒解壓力。
研究指出,許多食物的營養素與體內生化代謝變化有關,進而達到抒解壓力、放鬆心情效果。當長期處在「高壓力」環境下,再加上生活作息混亂、飲食不均衡,體內T細胞與巨噬細胞數目都會下降,免疫力也會跟著降低。
黃允臻提供以下一些食物供民眾參考,如富含色胺酸與維生素B6的香蕉,另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柳丁、芭樂、蕃茄、奇異果、葡萄柚;還有富含鈣質食物如牛奶、小魚乾、優酪乳、豆腐、花椰菜、芥藍菜,以及核桃、腰果、松子、杏仁等堅果,以及食物中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的食物如胚芽米、糙米、全麥麵包、酵母、深色蔬菜、全穀類等。
黃允臻表示,三餐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才能使各個細胞器官正常運作,吃進去的養分充分被身體利用,精神好、心情自然而然就愉悅,再配合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學習釋放壓力,讓情緒獲得抒發,同時也增加抵抗力,就是最佳抗憂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