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
母乳中的脂肪约占3%~5%,提供宝宝所需热量的50%。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并含有少许胆固醇和至少167种以上的脂肪酸,并且富含必需脂肪酸,如亚麻油酸、α-次亚麻油酸。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花生四烯酸(AA),DHA对神经组织及视网膜发展很重要,二十碳五烯酸(EPA)经转化为前列腺素,和减少发炎与改善动脉血管硬化有关。
蛋白质
主要成分为酪蛋白与容易消化的乳清蛋白。酪蛋白具有对抗胃幽门杆菌的作用,而乳清蛋白则包含α-乳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素与血清白蛋白等等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例如α-乳蛋白能帮助矿物质吸收,其代谢产物亦具有抗菌、抗肿瘤的作用,并能促进免疫功能;乳铁蛋白帮助对抗病毒、抑制念珠菌和肠道坏菌的繁殖;免疫球蛋白能阻止细菌与病毒入侵肠道黏膜。当妈妈得到呼吸道或肠胃道感染时,妈妈体内的白血球会制造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和具有免疫记忆的白血球会进入母乳中,宝宝借由摄入母乳不仅得到保护,也促进自己的免疫系统发展。
醣类
包含乳糖、单醣、寡醣、醣蛋白与醣共轭体,其中乳糖为母乳中的主要醣类,除了提供宝宝所需热量40%外,还有促进钙质与铁质吸收的功能,乳糖同时也是脑部代谢最需要的醣类。母乳中含有丰富且种类多样的寡糖,能帮助宝宝肠道益生菌的繁殖,例如乳酸菌和比菲德氏菌,益菌多就能抑制坏菌的生长,此外杨靖莹医生也提到,寡醣不只是肠道益菌的食物来源,也会与坏菌结合,再利用人体本身不吸收寡醣的特性,将寡糖与坏菌结合的复合物扫地出门,有效避免病原或坏菌入侵宝宝的肠道,这也是最近几年热门的研究。
维生素与矿物质
杨靖莹医生指出,除非妈妈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否则母乳中的维生素几乎都可提供婴儿所需。不过要特别提醒的是维生素D,人体的维生素D合成主要经由皮肤暴露在阳光中的紫外线(UVB)后产生,由于台湾妇女十分注重防晒,大部分妈妈自己本身的维生素D是不足的,奶水中的维生素D浓度也就更低,再加上国人四个月内婴儿不出门的习俗,宝宝也缺乏日晒的情况下,宝宝体内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愈来愈普遍,引起骨骼发育不良的佝偻症风险增加,因此建议妈妈们避开正午的烈日,在怀孕时和哺乳期要多多享受早晨与下午的阳光,也要带宝宝晒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
母乳中的矿物质浓度虽不高,但在宝宝体内的吸收和利用十分有效率。一般而言,母乳中的铁足以提供出生体重正常且产前铁储积量充足的足月儿所需直到6个月大。但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母亲患有严重缺铁性贫血、妊娠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宝宝,本身的铁储积量往往不足,必须特别留意与额外补充铁剂。
※原文刊载于2014年9月号《妈妈宝宝杂志》。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妈妈宝宝怀孕生活网】。
※本文由《妈妈宝宝杂志》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