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将长辈送去机构时常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多数人都会希望环境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像医院?」王诗婷提到,「空间大小,例如床数与坪数是否能让长辈觉得舒适?」、「长辈有没有被理解?例如被照顾的方式、设计的活动内容,真的是长辈想要的吗?」以及「探望长辈的距离、就医的距离」等等都是可以观察、询问,并纳入考量的范围,除了尽可能维持与长辈的交流与关怀,还需能确保有突发状况时,医疗资源能够及时导入。
总是思考着「翻转」长照的王诗婷也提到,长照议题还有更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突破的框架。例如「机构是否能提供给员工受尊重、持续成长的工作环境?」,因为「团队都是照顾的第一线」;在科技时代,长照也可以很数位化,例如导入App和线上社群功能,再串连其他的社区据点,创造更多社会连结;甚至是「长辈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像是「能不能减少家属的罪恶感和长辈的不安?」,都是她致力翻转的长照刻板印象,也是家属在挑选时,可以进一步考虑的因素」。
第三步:后续监督与探望
「送到机构之后,有完全消失不见的家属,也有每天持续来探望的家属。」王弈升说,心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距离。王诗婷则表示,「如果自己都不愿意来,长辈又怎么会愿意住在这个地方呢?」
家属都希望长辈可以把机构当成「第二个家」,可是,家的温暖、信任与关怀,却非任何人都可以取而代之的。因此,机构也会希望家中成员有空可以多来走走,除了社工会打电话提醒以外,部分机构也会提供家属互动与心理支持等谘商协助,不仅能协助长辈顺利适应环境,也能让家属感受到机构的真诚。
长照大挑战,现在开始准备
「照顾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遇到的必修课,毕竟依靠各种外界协助资源,能发挥的功能终有其极限。」王弈升提醒,作为家属的角色,越来越不能够只是单纯「出钱」的家属,而是更需要人人都有基本照顾知能,「同时,面对渐趋复杂『老病死』等考验,也会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智慧。」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0期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