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重是很多人的困擾。年輕時,尚能夠輕鬆應付;過了50歲,明明食量沒變、運動量沒變,體重卻慢慢失控。肌肉可以升高新陳代謝,幫忙減重。更重要的是肌肉有助於供應大腦能量、支撐內臟、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詳全文 >
-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如成人90公斤,減少5公斤),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 詳全文 >
-
疫情期間感覺莫名肥胖嗎?趙函穎營養師指出,缺乏蛋白質會影響身體能量生成受阻、肌肉組織分解、免疫力下降、基礎代謝率下降,讓人肥胖。攝取蛋白質的食物順序建議「豆魚蛋肉」,植物性蛋白質包含膳食纖維… 詳全文 >
-
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常合併有肥胖問題,過去遇到這樣情况,醫師大多會建議病人「分開」處理,其實若是單純施做睡眠手術,術後患者肥胖改善非常有限。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一般外科蔡金宏主任表示,現在… 詳全文 >
-
防疫宅在家時間增加,一旦缺乏運動,再加上壓力大,產生情緒性暴飲暴食,肥胖就跟著來。根據美國一項APA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延燒1年後,高達42%美國成年人體重增加,且平均增幅達13公斤。小兒科醫… 詳全文 >
-
天氣炎熱,很多上班族一到中午就開始苦惱,中餐要吃什麼?尤其對於減重一族,外食處處是地雷,一不小心就熱量爆表,擁有多年廚藝授課經驗的水晶,針對想要吃得營養、飽足不增肥、又精打細算的小資族,設計… 詳全文 >
-
膽結石是肝膽腸胃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數的膽結石沒有症狀,大部分都是剛好定期檢查或是腹痛、肚子痛到腸胃科求診時,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尹青子營養師表示,肥胖、血脂異常… 詳全文 >
-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高血脂包含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過高,是現代人常有的通病,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高血脂,中等身材或偏瘦的人也可能會有此一疾病。其發生原因不只和飲食、體重… 詳全文 >
-
減肥方法琳瑯滿目,風靡全球的「斷食法」更是一路紅到國內,不少人為了追求短期內讓體重快速下降,以為只要節食餓肚子就能達到減重目的,然而看似簡單觀念的斷食法,如果沒有正確執行,成效也是會打折扣。… 詳全文 >
-
防疫期間宅在家,不少人抱怨久坐少動竟然跟過年一樣,「每逢佳節胖3斤」!需要有效減重,才不會造成疫情下的另一種災難。減重醫師劉伯恩表示,減重前要先了解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肥胖,包括便祕型肥胖、更… 詳全文 >
-
日常飲食中常見糖的蹤影,像是手搖飲,或是蛋糕甜點,攝取過多的糖會造成代謝症候群與肥胖之外,也會影響血糖起伏、加速老化,以及增加罹患癌症風險等。家醫科王姿允醫師在臉書分享「關於『糖』你可能很意… 詳全文 >
-
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表示,在門診時常會看到許多深受膝關節退化所苦的患者,膝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常發生在年長、肥胖、有關節損傷病史、有關節炎家族史、肌力不足、長期負重或久站、長期維持蹲跪姿勢… 詳全文 >
-
隨著本土疫情持續增加,許多人居家照護宅在家,常因久坐不動代謝差,經常便祕,也赫然發現體重增加,腹部肥肚、蜜大腿、蝴蝶袖都跑出來了,體重暴增,該如何搶救便祕型肥胖呢?減重名醫宋晏仁提醒,平時注… 詳全文 >
-
目前超過37萬名確診者是無症狀或輕症,在居家照護的期間,除了防疫仍然不馬虎,避免造成家庭群聚之外,三餐的營養補給也非常重要,能夠增加免疫力的食物不可少。程涵宇營養師特別推薦9種食物最耐久放,… 詳全文 >
-
有次讀了一篇文章,提到油膩食物造成的肥胖、高血脂等新陳代謝問題,並比較早上運動與晚上運動的效益。其中提到,「晚上運動」對於降低血脂肪、控制第二型糖尿病及縮小腹,比較有效。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