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也稱為生理時鐘,是生理機能的最佳指揮官,維持良好的規律,人就不容易生病;但是,當晝夜節律的運行與外在環境衝突時,便可能會產生睡不著、淺眠,或是新陳代謝不佳、肥胖等問題。醫師提醒,穩定晝夜節律有要訣,不妨跟著一起做。
什麼是晝夜節律?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住在地底的洞穴中,完全沒有陽光,但你能夠控制電燈的開關,決定何時打開、何時關上,那麼你還會有白天與黑夜的概念嗎?你的身體還會像現在一樣運作嗎?答案是即使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你的身體裡依舊有個時鐘不停運作──這個時鐘就是所謂的晝夜節律,也稱為生理時鐘。
晝夜節律受陽光影響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表示,在晝夜節律的影響下,身體的運作會如同交響樂隊一樣,以適當的節奏運作,也正因為有晝夜節律,因此身體中的細胞不會各自運行,而是可以看著指揮合奏、彼此協調運作。晝夜節律影響身體所有的機能,且有超過一半的基因有節律性──即在不同時間會有不同變化、不同表現。
晝夜節律最主要受到陽光中的藍光所影響,當藍光照射到視網膜之後,視網膜便會將接收到的訊號傳送到大腦中,使大腦裡的時鐘可以跟外在環境校正。
但即使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生理時鐘也大概會以24.5小時左右的頻率循環,陽光只是決定了何時是節律的起點。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跨越國境時,往往會有時差問題,因為我們帶著台灣的時鐘到不同時區去,陽光照射時間不同以往,所以需要重新調整設定。
身體的最佳指揮──晝夜節律
晝夜節律會發送訊號,讓身體產生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我們可以為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比如白天時,身體預期我們可能會從事生產工作、蒐集食物等等活動,也因此晝夜節律對消化系統的指令,便是讓相關系統,如腸胃道系統先做好準備。
身體準備好,而預期的活動沒發生是否會有影響?答案是可能不會,但若發生了,那麼身體執行起來就會比較省力。以胰島素為例,胰臟預期人體白天會進食,因此隨時準備好要釋放胰島素,只要糖一來,便隨時產生作用。但就算沒進食,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反過來說,若是太晚進食,胰臟就會沒有預期,也可能因此來不及分泌足量的胰島素,使血糖快速飆高。
現代的生活模式以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習慣大為不同,不少活動例如三餐進食、運動…,這些白天該發生的活動都被往後移至晚上。因為身體運作時有一定寬容度,也因此或許並不會使身體有嚴重的問題產生,然而這樣的生活型態卻也使我們無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對待身體。
晝夜節律失調恐釀這些疾病
當晝夜節律的運行與外在環境衝突時,便可能會產生睡不著、淺眠,甚或是新陳代謝不佳、肥胖等問題,相反的,若順著節律,便容易睡的比較好,身體也能以比較有效率的方式運作。
穩定晝夜節律3要訣
若要使晝夜節律穩定,有以下3要訣:
1.勿過度使用3C
首先可以先減少環境因子的干擾,減少晚上的刺激,不要過度使用3C產品、減少暴露在藍光中。
2.睡前勿做激烈運動
晚上也別做太激烈的運動。因為激烈運動,可能會增加心率、體溫、腎上腺素,影響入睡困難。
3.白天適度曬太陽
起床後先曬約30分鐘的太陽,並在過程中先動一動,告訴身體現在是白天了,藉由一段時間的校正,晝夜節律便會自然而然變得穩定。
一般我們會以睡眠做為晝夜節律的錨定基準,以睡眠品質去評估節律是否穩定。如果想用科學的方式,瞭解睡眠品質是否穩定,或可安排「新世代心肺耦合睡眠檢測」找出真正睡不好的原因,並在醫師的個別化諮詢與討論中釐清身體狀況,找出真正的問題,才能有效改善狀況、穩定晝夜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