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899年發表《夢的解析》(Traumdeutung)一書,往後一百多年裡很多科學家都試圖了解睡眠和夢境對人的影響,而最新的研究發現,睡眠的功效其實遠超過我們既有的認知。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腦在作夢的過程中會開始處理白天時的記憶,同時將不好的回憶逐步刪除。
「睡眠過程中的『快速眼動期』(Rapid Eye Movement)有助於我們將過去的記憶活化、連結及整合,期間影響腦神經產生壓力的化學物質會被適時地壓抑,減輕我們因不好的記憶或創傷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執筆該研究報告的研究員漢姆(Els van der Helm)表示。
研究團隊以35位健康的年輕成人做為調查對象,並將他們分為兩組,所有人都被要求觀看150張會引發情緒反應的圖像2次,中間相隔12小時,過程中會用核磁共振(Magnet Resonance Imaging, MRI)掃瞄機測量其腦部活動。其中一組人在12小時中不能入睡,而另一組人則給予相當充足的睡眠。
結果顯示,有充足睡眠的那組人在第二次觀看圖像的時候所呈現的情緒反應明顯偏低,且核磁共振掃描的圖像指出,睡眠可以減緩杏仁核(amygdala)的再活化,而杏仁核正是腦中處理情緒的中樞,這使的腦中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得以適當地控制人的情緒反應;此外,受試者腦中誘發腦神經產生壓力的化學物質也在睡醒後降低不少。
實驗的結果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患有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病人每晚總是深受噩夢連連所苦。「患者常常會因為一個很微小的事物,而喚起過往造成一輩子陰影的記憶,因為睡眠被剝奪了,這些負面情緒無法透過作夢的方式被處理掉。」該研究人員表示。
「『快速眼動期』大約占了一般睡眠過程的五分之一,但卻是最關鍵的一段時間,如果我們能越了解它,我們就越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