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度爆發狂牛症後,衛生署強調病牛是乳牛、不會進入肉品供應鏈中,這也成為暫時不禁止美牛進口的重要考量,但這項說法今30日在立法院被戳破,關心狂牛症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表示,美國去年有680萬頭淘汰牛被當肉牛宰殺販售,其中就包括乳牛,沒人能擔保「狂牛肉」不會被端上餐桌。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午邀請衛生署、農委會、外交部、經濟部等相關部會,針對美國出現第4例狂牛症,提出因應措施的專案報告,曾代表消基會出席美牛專家會議的蘇偉碩醫師,也應邀到場發言。
蘇偉碩醫師表示,美國乳牛早就進入了美牛的肉品供應鏈,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官方資料,去年宰殺的2600萬頭肉牛當中,就有680萬頭來自於其他用途的淘汰牛,其中就包括乳牛,與衛生署的說法有很大差異。
蘇偉碩醫師強調,美牛不像美方或衛生署、農委會宣稱的這麼安全,他引用義大利衛生部今年2月進行的研究結果,這項小鼠研究發現,感染了非典型狂牛症的牛隻,不只是特定風險部位有變異性普利昂蛋白,連牛肉肌肉內也找得到;過去也有相關研究顯示,在羊奶、牛奶當中同樣找得到變異性普利昂蛋白,人若吃下這些含變異性普利昂蛋白,有極高風險罹患俗稱「人類狂牛症」的新型庫賈氏症。
身為精神專科醫師,蘇偉碩關心狂牛症議題,主因是新型庫賈氏症一開始的症狀就是精神方面,後來才漸漸演變成進行式失智、運動失調,他認為目前國內雖然只有一例確定病例來自境外移入,但很可能有未知的黑數。
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回應,的確有些泌乳量分泌不佳的淘汰乳牛會被宰殺當作肉品販售,但比起一般肉牛,乳牛因為飼養主要目的是生產乳品,因此該有的檢測與監控,應比肉牛清楚,認為有問題的病牛不會進入肉品供應鏈。
同樣應邀出席的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所長楊平政指出,根據過去幾年赴美查廠的經驗,只有健康的牛隻,才能進入美國的肉品工廠,不需過度擔心食用肉品的安全。